我站在长城上 倾听......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4 13:15:47
我站在长城上,倾听……
站在高山之巅、长城之上,我的脚下飞起一条白色的巨龙。东不见其首,西难穷其尾,越山跨谷,蜿蜒曲折,穿云破雾,远接苍穹。啊,壮哉长城!学者们说,用长城的砖石,可以修筑一道高一米、宽五米、环绕地球一周的墙。宇航员们说,当他们在太空中回首家乡时,淡蓝色的小小环球只是一片迷蒙,惟有一条白色的飘带依然清晰可辨,那便是长城!长城,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的象征!
我站在长城上,倾听。仿佛巨龙在诉说遥远的往事,仿佛历史的长河在回溯它的源头。我听到了,伐木叮叮,采石咚咚,金戈铿锵,号角长鸣。长城,不是哪一位工程师的惊世杰作,它是我们祖先智慧和血肉的结晶。秦始皇帝东临碣石,登高一呼,召来了三十万众。三十万条生命历尽严冬酷暑,化成了万里长城。不是有这样一首秦代民歌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歌声似乎太悲凉了,也许唱歌的人想让子孙后代在瞻仰长城的时候不只是想起秦始皇嬴政,还要记住那筑城的三十万黔首——虽然他们谁也没有留下姓名!且不管怎样评价嬴政其人吧,他那短暂若流星的王朝,毕竟留下了这座举世瞩目的丰碑,记载着永不磨灭的奇功。且不管修筑长城的缘起吧,正是在天地间出现这条巨龙的年代,从阴山之北,到五岭以南,众多兄弟民族的中华儿女形成了河山一统。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朝代的更迭只是过眼烟云,历尽纷繁的劫难,河山依旧,长城不倒,人民永生。筑城黔首的后代珍惜长城上的每一块砖石,龙的传人日日夜夜守卫着巨龙。
我站在长城上倾听。仿佛九州生气汇成龙的长啸,万马奔腾化作龙的足音。东三省在呻吟,卢沟桥在怒吼,“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 当长城上空再一次升起滚滚狼烟,为国捐躯的已不只是那手无寸铁的三十万民众。巨龙的身上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块鳞甲,每一块鳞甲都是锐不可挡的龙泉、青萍!当侵略者剖开了杨靖宇将军的胸膛,粒米全无的忠肝义胆岂是一片空空?不,侵略者发抖了,在一腔殷红的热血之中,他们分明看到了一条用血肉筑成的长城!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不是两千年前的悲歌,“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是中华儿女最后的吼声!长城,作为母亲,长城,作为壁垒,长城,作为旗帜,长城,作为战歌,直到五星红旗在长城脚下、天安门前冉冉上升。啊,长城,不可战胜的巨龙!
我站在长城上,倾听。俱往矣,十八拍胡笳,一阙大风!

我一定是疯了,放下雪糕来回答这个···

————————————————————

1.结晶:比喻珍贵的,来之不易的成果。
2.震撼:表示对人心灵的影响大,心理受到强烈冲击,憾动。


1句采用了对偶的方法·使得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景象再现。伐木与采石·叮叮对咚咚·金戈与号角·铿锵对长鸣·生动而灵活地相辅相成·

2句运用了比喻手法·以物喻物·把长城的比喻成巨龙·把长城的每一块砖石比喻成巨龙身上的鳞片与青萍·
叠合的两个比喻运用得十分有气势·突出了长城的雄壮·也寄托了作者对于长城的感叹,赞美!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长城当做有生命的人来写。作者把实在的描述用拟人的手法,变成“长城对我说”。“长城说的话”正是作者想要表达出的感情,也正是作者对于长城以及祖国的赞美和希望!


“我站在长城上.倾听...”写作手法唯美而有气质·给读者以无限遐想·作者不是乏味的平铺直叙中华历史·而是用“倾听”这个柔美的词语·再现了一副恢弘磅礴的气势·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也有身临其境·在辽阔的天地中遐想的空间·随着作者“倾听”到的历史画面·让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