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与林则徐的交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2:53:46
请详细列举林则徐与魏源 何时认识 怎样交流学术 及一些他们一些来往的故事细节~~~不胜感激~~~~~!!!!

魏源的父亲魏邦鲁曾是林则徐的属僚,他“破除积习,不受陋规”,很受林的称许,1830年林则徐与魏源在北京相遇时,林对这位以批判程朱理学,反对腐败、主张改革而名满京师的年轻人,就有种亲近感。特别是他们两人对另一位朋友王竹屿的正直,有作为却仕途坎坷有着相同的认识:不但同情,而且都祝福王能仕途通达。4年后当王逝世后,魏撰《两淮都转盐运使婺源王君墓表》,林特为王手书墓志铭。

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时,魏不但对此拥护和支持,而且对禁烟充满希望。1841年3月,魏源在林则徐的推荐下,愤然弃笔从戎,到浙江参谋战事。后来他看到朝廷和战不定,“知与愿违”,忧愤辞归扬州。林则徐戍边新疆的途中,在镇江的京口巧遇魏源。他们抚今追昔,百感交集。面对国事茫茫的大局,忧心忡忡;然而他们并未因屡遭挫折而心灰意冷;却披肝沥胆地交换意见。林则徐倾吐了“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远虑并把在广州时搜集、翻译、出版的一部分外国资料及《四洲志》的手稿交给了魏源,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的情况和资料,编撰《海国图志》。魏源以保卫祖国南北疆界必须从长计议出发,希望林保重自己的身体。

1843年1月,魏源编成《海国图志》50卷,共88万字,2月刊行。这部被梁启超誉为“经世”著作,在当时是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书中包含有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宗教、历法以及西方国家各种先进科技知识,被人誉为“百科全书”。尽管清廷对它不屑一顾,但它对日本明治维新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魏源在书中,无论是全书之首或是每一卷之首尾,甚至加的注解,都有很明确的政治目的:抵抗西方侵略(即制夷),所以这又是一部爱国主义的著作,为史学家所推崇。

魏源,清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曾居住在南京市鼓楼区龙蟠里20号,《海国图志》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林则徐,清道光大臣,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魏源的挚友。
林则徐在使粤和督粤期间(1839-1840年)曾组织人员翻译编纂了《四洲志》。该书主要译自1836年由英国学者慕瑞(Hugh Murray)编辑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一书,这是一本系统介绍世界五大洲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的新书。林则徐根据梵典分大地为四大洲之说,题写书名为《四洲志》,并以此作为了解“夷情”,讲画“时务”的材料。其中有对沙俄自彼得大地称霸后向外四处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