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意大利为何中途改变立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3 03:19:38
我要各方面的原因,好的追分

因为协约国正式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到了1907年的事情,1892年法俄结盟才算是一个开始。
德国与奥匈的关系,最初还算平等,后来奥匈由于自身的野心和虚弱,越来越依靠德国,德国也成了奥匈唯一“后台”。
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是有它自身利益的考虑的,该国独立后,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国占领了萨伏依和尼斯耿耿于怀,加上法国与意大利在地中海的争夺以及意统一时曾经与普鲁士的结盟关系,意才比较倾向德国,而意与奥匈在巴尔干是有争夺的,再加上意认为奥匈占领着他的领土,让他有一部分同胞没有统一起来,因此也是念念不忘。
1881年法国占领突尼斯成为一个刺激因素,意大利人在此经营多年,却被法国占领,德英等国出于自己的考虑,都支持法国的举动,让意大利备感无奈,因此决定寻求外援,既然法国是当时的敌人,英国又无结盟之意,那么只能寻求德国的帮助了,经过与奥匈的协调,意1882年正式加入了三国同盟。
但是,意大利一直认为自己在同盟中获利太少,在它进攻阿比西尼亚的战争中,德奥也没有给予援助,在巴尔干的扩张则遭到奥匈的抵制,与法国的经济和关税战也无利可言,再上英德关系的恶化(意高层有相当强的亲英情绪),法国承认了意大利对的黎波里的“权利”等,使意大利与法国最终在1902年签订了中立协议(此前还有经济和殖民地协议等),极大地软化了三国同盟。由于1908年奥匈合并波、黑两省的刺激,1909年,俄皇和意王又签订《拉匡尼基协定》,由于该协定实际上表明两国决心共同抵制奥匈在巴尔干的扩张,这等于意进一步向协约国靠拢。怪不得德国首相比洛会称意大利为“不贞的妻子”了。
一战爆发后,意大利骑墙两端,两头要价,一方面表示愿意支援“盟友”;另一方面又与协约国谈判进攻奥匈。在协约国“边境作战”失利后,意曾暂停与协约国的谈判,马恩河会战后恢复。由于奥匈不肯过多让步,而协约国承诺取胜后把原属奥匈的大片土地和巴尔干、东地中海一些地区给予意大利,因此促成了《伦敦密约》的签订,在得到英国的贷款援助后,意大利于1915年5月23日向奥匈宣战,而到1916年8月才对德国宣战,可见还是留了“后手”。
综合来看,如果协约国迅速战败,那意大利必然站在同盟国一边,但正因为当时相持的局势,才给了意如此表演的机会,当然意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英国会胜利,这也起了作用。如果说意耍两面派,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