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致癌物质都有哪些?带澳新是什么东西?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5:22:32
一种称为“世纪之毒”的物质,听说叫“带澳新”(字可能不对),是个什么东西,化学式是什么,有什么毒性,致癌机理是什么?谢谢哪位大侠能帮忙回答。

戴奥辛

戴奥辛(dioxin)实际上代表了一族的化合物,它的基本构造是两个氧原子将两个苯连结在一起(见图三),其中几个氢原子均可被氯取代。所以如以不同数目之氯原子取代其中的氢,则可共得75种不同的氯化物,这是为什麼我们说戴奥辛的分子结构很复杂。其中最出名的一种,也是大家认为毒性最高的是2,3,7,8 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简写成T C D D。T C D D是制造除草剂2,4,5-T及抗菌剂hexachlorophene之副产物。

T C D D被称为世纪之毒,主要是因为1973~78年间,所做的动物急性毒性试验得到的资料,显示T C D D对几种动物的毒性(见表二):戴奥辛对天竺鼠毒性最强,口服的0.6微克/公斤即达50%的致死量;对地鼠(hanster)最弱,其LD50为1,157微克/公斤,差别达3,000倍之巨。其实戴奥辛对人的毒性并不如想像的严重。虽然,它的毒性曾为新闻的焦点,但实际上,可以证实因戴奥辛而死亡的人一个也没有,也并未能证实有严重的慢性毒性。在好几个工厂意外事件中,最严重的影响是产生氯痤疮,一种因氯化物产生的皮肤病。

社会大众对戴奥辛的恐惧,不仅是因为它的毒性高(即使是1,157微克/公斤仍属高毒性),更因为在动物实验中,T C D D在13×10-9克/公斤/天之剂量下即对小白鼠,能引起畸胎,也证实T C D D对小白鼠及老鼠可引起癌肿。

值得一提的是两次由犯人所做的志愿实验资料,其一是在60人志愿试验者,接受200~8000毫微克(即3~114毫克/公斤,对平均70公斤体重而言),二周后再重复一次。结果,没有任何人有氯痤疮或其他任何临床症状,而这个浓度对兔子是会产生氯痤疮的。第二次是10个志愿犯人,以107,000毫微克/公斤之剂量擦於皮肤,结果其中8人产生氯痤疮,但亦无其他症状。由此可见,戴奥辛对人类的毒性远较我们估计为低,而社会大众的恐惧情绪、政府机构对证据不足之情况下反应的态度,实为引发整个「戴奥辛惶恐」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