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的来信阅读答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1:54:39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些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那儿显眼贴那儿!”
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

由开始的不愿意支教到开始爱学生直到明白教育在山里的重要死心塌地地从事教育
2他明白教育对山中学生的必要,用心真正爱孩子
3山里的环境很糟糕,生活很苦,没有灯,甚至一张几十块的车票都没舍得买
4爹开始不相信山里生活会那么苦,亲身经历后才知道,心疼弟弟要他回来
5通过弟弟信中的叙述表现出弟弟思想的变化历程

1【解析】小说一共写到了弟弟的七次采信,其中第一次,二、三次,四至六次及第七次,内容各有所侧重。“弟弟的来信”也就成了小说的线索。

【答案】①对清泉乡恶劣环境的不满和厌恶;②对乡亲热情友好态度的感动;③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的欣喜;④对事业的理解和对未来的信心。(2)弟弟的来信和弟弟思想感情的变化

2[解析]父亲回来后也说“那不是人呆的地方”,说明清泉乡确实条件恶劣。父亲主动要小儿子回家来,而他却坚持留在那里,更说明弟弟对乡村教育的热爱。

【答案】 (1)要求儿子极严,又十分疼爱儿子;(2)作用:①使爹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信;②衬托清泉乡条件恶劣,进而表现弟弟热爱乡村教育的高尚品质

3【解析】从弟弟前后七次来信内容的变化,也可以分析弟弟“决定了,不回去”的大部分原因。

【答案】(1)爹的严格要求;(2)乡亲们的关爱;(3)农村对知识的渴求;(4)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的鼓舞;(5)对事业的理解与对未来的信心

4【解析】小说正面写弟弟的文字很少,弟弟思想感情的变化,都是从他的来信中侧面反映出来的,故B项错;弟弟的哭,是得知爹的夸奖后很感动,爹哭着回来,是因为清泉乡条件确实太差,小儿子日子过得很艰难。这两次的哭,主要不是表现父子的相互理解,所以D项的赏析也不妥。

【答案】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