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宾语前置(语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3:13:09
我希望回答者可以先帮我归纳一下,先是总的解释宾语前置意思。再是找些例句翻译一下给我看看谢谢了。
希望不要从百度那儿直接复制,再粘贴。因为那儿的我看过了,有很多地方比较模糊!
感谢各路高手相教!!!

就是动词后面那个作用对象放到前面去了,比如说:唯命是从.本来是:唯从命,只听命令.把命放到从前面,起强调作用,变成宾语前置句.

就是宾语提前了,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原语序为谷之人不欺余也,意为古代的人不会欺骗我们啊!为强调“余”将其提前,即为典型的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
这也是宾语前置句。。
看,句读(句子停顿)就是一个宾语,变成普通句便是“不知句读”了。

比如“古人不可余欺也”。此句中,古人为主语。余(我)做宾语。欺(欺骗)动词做谓语。强调“余”,姑将“余”提前,为“古人不可欺余也”,既宾语前置。

这么多高手啦。我就不出手啦。多读古文先培养语感,然后看一下语法。文言文就简单啦。

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中,“宾语前置”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词序现象而予以重视的。
就是将宾语提前,宾语本因放置在动词之后的。

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