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节度使制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1:28:38
众所周知 节度使和方镇制度是在玄宗出年制定的 它取代了行军总管制 它赋予节度使拥有了大量财政、行政、人力、军事资源 用来对抗边疆外族的入侵 无疑它一举扭转了对外战争的态势 一连串重大的军事胜利 挽回了被武则天时期对外战争胜少负多被丢尽的天朝颜面 但仅仅几十年 它的弊端就显现出来 进而导致了唐朝历史上最大的灾难 在晚唐时期更是造成了历代中央政权的心腹大患 那么请问各位 你们觉得节度使制度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他的问题 和症结究竟在何处呢?

其实节度使制度要是运用得当,的确是稳定边关、筹集粮草、掌管行政等大事最为有效的措施,可惜唐朝的节度使制度缺少了中央对节度使的节制,致使节度使远离中央,又身负大权,兵马钱粮,无一不在他们的管辖之内,万一边疆节度使跟安禄山一样发动叛乱,朝廷很可能束手无策。对于节度使,清朝的康熙皇帝安排极为妥当啊,有大臣提到节度使制度,康熙说的:“节度使,节制边关兵马,既可以防止外敌入侵,又能维持地方,催纳钱粮税银,如果没有,外敌入侵的时候会所向披靡,无人能挡,地方不安,税银不畅啊,决不能废的。但是。‘节度者,必节度之’啊,所以将节度使的权利两分,兵权掌握分为总兵,民权为提督,而且除了魏东婷这样的绝对忠心之人,其他总兵跟提督必须“经年则调”,不让他在一个地方扎稳根基,就绝不会出现拥兵自重,管制钱粮,起兵造反的事情了。”真不愧是“千古一帝”,这样的智慧是唐宋时期的帝王无法企及的啊,所以康熙在位期间,除了顺治留下的吴三桂等人谋反,基本没出现清朝官员叛乱的事情啊。
所以,只要掌控得当,节度使利大于弊啊

最后因为节度使这种制度导致了藩镇割据,唐朝都灭亡了。肯定是弊大于利么
这是皇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节度使最大限度的拥有了行政、军事、经济各个方面的权利,此消彼长,皇权自然而然的就变弱了。皇帝的政令不能在各地执行。节度使在自己的地盘成了小皇帝,慢慢的势力越来越大。呢自然就出事了

大多数制度的出发点都是好的 至于结果如何与制度的实施者有很大关系··节度使制度与东汉末年的刺史制度很相近·不同之处在于玄宗初年天宝之治中央声望达到极限···全国上下同心同德··天宝中后期玄宗听信李林甫的权臣导致政治腐败·又有安史之流乘机发展起来 所以才有后面的全国动乱·大唐从此一蹶不振···这个制度的好坏的看中央的实力···中央权威大于地方时肯定对国家稳定有利···反之就是败亡之道了···纵观整个中国历史都是这样

唐朝自公元618年李渊登基开始,至公元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为止,共经历289年,然而,横空出世的安史之乱,却把这289年一分为二——130年的盛世和150年的乱世,前130年,大唐几代英主励精图治,先后攻灭东、西突厥,薛延陀,高昌,高句丽,势力远伸中亚,而安史之后的150年,藩镇割据,朋党之争,阉宦之祸就如同三把利剑同时刺入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