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的速度读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4 09:30:31
读后感

我是不喜欢跑步的人。也不喜欢开车。有关速度的一切对我似乎有生理性的障碍,似乎从心脏到脊椎到四肢的每一个细胞都讨厌速度。  但我爱上这本书对跑步的描写。  那是有光线的,清晨将影子拉得很长,少年跑动的身影里能容下一群牛甚至一座小山丘。  那也是有细节的,赤身裸体在豪雨中奔跑的少年,看得见雨花溅落的皇冠,沿途路面上带有人气的废物。  在奔跑中,声音消失,回忆扶摇,那是身体代替心灵寻找自我的历程。  我原以为这是本运动型的书。但运动员的内心永远被屏蔽在动作之内,有关生命的意义、自我和记忆的取舍、痛和忘的逃避……全都被动态化,因而容易被人忽略。尤其,是自己不爱运动的人。  高中跑步天才的故事,能深刻到哪里去?起初,我是这样想的。少年少女的初恋,坏小子们的调侃和争斗,果然一样不缺。但很快就峰回路转,一切正常因素戛然而止。假如要给青春增加巨磅负担,莫过于死亡。  之后,少年的性格变了,记忆在躲闪悲伤、甚至默默阻挠着他的追求者们,他只想跑步,在消耗体能中任回忆幻现,那是跑出通往真相的道路,一条只能以他的速度披露的道路。  就像那些写满字母的白纸,在意识的挣扎里拼出友情和爱情的真面目。  赛场外的手语插曲,是那么感人;赛场上的兄弟情谊则是简单明了;训练场上的教练和队员同心一致又是那么让人宽慰。在挑战身体极限的过程里,温暖和善良照样可以是动力。乃至,是真正的回忆。  还不止是这些。体育特招生的命运在各国都差不多,美国跑步天才被校方用作敛财道具的内幕第一次被写得巨细无靡。金钱名利都像是对灵魂根基的动摇,这是少年除了回忆之外要面对的当下和未来。  甚至成为萧条工业城市的新吉祥物,这些情节看似匪夷所思却又都确凿可证。这无疑是现实的写法,哪怕天才本身并无原型,车祸惨剧也无证可凭。  12毫米的钉鞋,一英里四分钟,静息心率38跳,心脏长度11厘米,氧耗最高值81……再加上智商和速度,天才的模板是可以被数值化地定论。800米,1600米,3200米接力,越野赛……挑战也是被规则化的。但少年时代和同学们亲热无间的爱、和含辛茹苦的父母亲默契的理解和信任、和噩梦之间的周旋及屈服……只能付诸文字,绝无量化的可能。如同人生的苦与乐、得与失,绝无定论。  这个善良正直的主人公飞一般奔跑十几公里的回家路远比赛场上失去鼎沸喧嚣的比赛更有意义。  终点,最好是踏实的情感,而非读秒的胜败。  跑道,最好经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