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当时修筑的长城根据其防御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哪两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18:10:58

战国当时修筑的长城根据其防御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
  一类是北方各国为防御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骚扰的边防长城。
  齐长城建于前685至645年间。齐国都临淄(今山东临淄),据有山东偏北的大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地区。长城大至修建在今胶济公路一线。西至长清县境内黄河边,东至今青岛市黄岛开发区入海。从春秋时的齐桓公到战国时的齐宣王,修了近200年,依不同时期的不同防御对象增补,属于互防长城。
  赵国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据有今山西省北部及河北省的西南部地区。战国前期中魏国强大,赵肃侯于公元前333年修筑长城。因城墙位于赵国南部,史称赵南长城。史记里有赵南长城的记载。赵南长城在今冀南漳河以北的涉县境内经磁县、漳河之间到成安县境内,成U形,又称河堤。“古老相传秦、赵分界堤也”(明嘉靖《彰德府志》),防御对象在战国前中期是魏,后是秦。属于互防长城。
  到赵肃侯子赵武灵王时,周边环境更为复杂。赵武灵王忧患意识很强,开始诸如胡服骑射之类的改革。并在北面修长城防患匈奴,史称赵北长城。
  魏国也修筑长城。魏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据有今山西西南部及河南北部沿黄河等地区。魏惠王即位(前370年),秦日益强盛,于是在西河筑长城加强防守,欲将主要力量用于经营中原。长城走向在今陕北甘泉地区向西南经洛川、澄城、至华山西。属于互防长城。
  燕国都蓟(今北京)据有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大部地区。所修长城在南方下都(今河北易县高里店)起经今徐水、雄县至大城县境内。防御对象主要是中山国,还有齐国。也属于互防长城。
  还有一些国家,也修了长城,不过比较短。如中山长城;楚方城等。修筑的长城主要还是用于“内战”的互防长城。
  修长城北防匈奴外患的只有秦、赵(赵北长城)、燕三国,其中赵、燕还修筑了互防长城。
  秦始皇在统一后去世的十一年中曾五次到地方巡游,最后死在巡游的路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二年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其辞曰:……坠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平险阻……”。
  其意是说,秦始皇到碣石,派燕人卢生访求方士羡门、高誓。在碣石山门刻石立碑。碑文语有:即拆除各国时的旧城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