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什么叫“无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20:33:18

无我,佛教根本思想之一。

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在自体(即所谓“我”)的存在,有两类:

1.人无我,是说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2.法无我,大乘佛教还认为色、受等五类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也无常恒坚实的自体。

发这个问题的是你,你是谁?是这个肉体吗?哲学上常说“没有人能两次趟过同一条河流”,也就是说,你这个肉体也是时时在变化的,时时都是一个新的自己,你想想看,你小时候的细胞现在还存在于你的身体吗?何止是小时候,你刚刚动念头以前的身体都已经换过无数的细胞了,哪个是你?若说肉体是你,他时时在变,是没变以前是你,还是变了以后的是你?细胞时时刻刻在变化,死掉的细胞是你还是新生长出来的是你?你的肉体刹那刹那在迁变,哪个是你?你的念头也时时在动,哪个念头是你?

你能找到“我”就不用再问别人为什么是“无我”了。

离有情义’、‘依他起义’和‘无动作义’,都是说明无我的道理的。

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做有情。婆罗门教和其他各派主张一切有情都有一个常住的(固定不变地存在的)、起主宰作用的自我.

缘起论则认为所谓‘有情’,无非是种种物质和精神的要素的聚合体。从身体的组织来说,有情是由于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六种元素)所构成的,依借前五大而有身体的机关及其作用—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暖气,风为呼吸,空为种种的空隙;依借后一大(识)而表现种种的精神活动。再从心理的要素来说,有情的组织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

蕴就是堆,把种种不同的现象分类,每类做为一堆,这就是蕴。简单地解释,‘色’就是各种物质,眼、耳、鼻、舌、身五根(根就是人生的感觉器官)和色、声、香、味、触五境(境就是感觉物件)等都属于色。受、想、行、识四蕴包括重要的精神要素:受是感觉(感觉苦、乐或不苦不乐等);想是印象(摄取事物的相貌,知道是青、黄、赤、白,是长、短、方、圆,是苦是乐等);行是思维(思维是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所以叫做行);识是了别(对于所认识的物件,予以判断和推理)。

佛教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说明有情不是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