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流派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4:13:34
自有诗词以后都有那些流派--------听风闻雨

古诗常见流派

  悲凉慷慨质朴自然的建安诗派

  建安时期,由于曹操父子的喜好与倡导,在他们周围聚集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如以王粲为最高成就的“建安七子”。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质朴自然的诗歌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他们的创作一般采用五言形式,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诗风的形成,一方面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世情世风有直接关系,他们诗中慷慨激越的情思,刚烈节气的风骨,可以说正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真切体现;另一方面,他们诗歌中所表现出的自然天真的审美情趣,又与他们通脱自然、无拘无束的个性不无关联。

  《世说新语·伤逝》中有一则轶事,讲文帝曹丕为大诗人王粲送葬,因王粲生前喜听驴鸣,文帝便叫部属都学一声驴鸣,为诗人送行。连贵为皇帝的曹丕也如此爽气随便,至于“建安之杰”的曹植及曹操父子周围的文人们任气使才的情形也就不难想像了。正是这种不羁的个性,“便产生了大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文章”,反映在诗歌创作之中,不管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愤忧思激昂慷慨,诗人的感情均真挚细腻,自然率真。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的《白马篇》可为佐证。

  尚险怪重心性的韩孟诗派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而且在诗歌理论及创作方面,他同孟郊、李贺等一群仕途阻塞、时命舛蹇的寒士一道,大胆地摆脱传统诗教的束缚,一改盛唐以丰腴肥润为美的审美时尚,努力追求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以“不平则鸣”为创作理论,形成了重神尚骨,以奇险怪异为审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在创作中,这派成员除对杜甫、李白的自觉接受与推崇外,还主动从禅宗及佛教思想与艺术中吸收合理成分,把“心”当作诗歌创作的源泉。他们的创作,表现的往往是自己心灵的历程,尤其是李贺,他的有些诗,干脆就写一个虚构的世界,以曲折地宣泄他内心的幽微。他常把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与自己虚构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其诗想像离奇怪诞,往往使人感到虚实不定,跳跃怪奇,不可确解。韩孟诗派的成员在语言方面也有大的变革,他们力求“陈言之务去”。

  尚功利求通俗的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中唐与韩孟诗派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