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件?这个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20:45:27

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拥有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寻找建文帝
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西山杂志·三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
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假此踪迹之”。
包抄帖木儿帝国
历史学家向达、尚钺提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联合印度包抄帖木儿帝国后方,牵制其东进。明初时,帖木尔帝国进攻明朝,因此从海外包抄是郑和的一个主要目的。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为明朝政府带来巨大财富
回民郑和弘扬伊斯兰教和唐人南海移民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寻找建文帝
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西山杂志·三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
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假此踪迹之”。
包抄帖木儿帝国
历史学家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