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成名之路》的观后感..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8:11:44
观后感..谢了..

青春最后的奢侈——《成名在望》

  个十一岁的男孩,在姐姐离家后接收了她的唱片,因而爱上了摇滚乐。十五岁的那一年,他成为了一名乐评人,并在声名显赫又狼藉的《滚石》杂志邀稿下,他得以暂时摆脱强势监控他生活起居的妈妈,而跟随着一支半红不红、名叫“静水”的合唱团,开始数个城市的巡回表演。他的这趟旅程,不只为了逃避家庭、不只为了写文章、不只为了摇滚乐,也为了他对生命的感受。

  这是一趟自我追寻之旅,不只是男孩威廉的,也是女孩小潘和“静水”乐团的,带着和观众分享(或回味)最初暖暖的、对未来的无限美好想像;年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豪情就在这电影里再度浮现于观众的心。

  当开始真正与身处的现实第一次交手,你不得不惊讶又有点蕴怒地埋怨理想何以总得与冷血的现实夹缠折衷。写乐评有专业和行销策略的相悖考量,乐团经营连经纪人选择都是权力角力厮杀的战场,舞台上默契无间的伙伴到了后台精心计算谁抢的锋头多,追星的女孩和乐手山盟海誓底下有不容揭发的真相……这一切之于天真的理想都太沉重也太残酷,但我们和男孩一样无可选择地一路走来,因为只有把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看得更清楚,才能正确地为自己定位,才能明白自己想望的其实是怎样的一切。

  有意思的是,七十年代的摇滚乐是在保守的环境中悄然成熟的,七十年代的摇滚乐手对体制、对既成的反思、挣脱、论辩和对话一再让人兴奋。当时出名的摇滚乐队“性手枪”以鲜明的反叛者形象名噪一时,他们嘶哑的歌声伴随着狂热的舞台表演,迷倒了无数渴望新生活的西方青年。但是作为七十年代青年人的代言人,他们过度的理想主义,成为了青春最后的奢侈。于是在这趟寻爱的旅程中,我们不得不发现所谓对音乐所拥有的崇高理想,却只是恐惧平凡、追逐名利欲望的借口,而共同的执著与梦想,也同样禁不起彼此猜忌与名争暗斗的锉磨,在困惑迷芒中遗失的爱情始终也无法在回首中将它找回,也许这正是成长的代价。理想沉沦在残酷的现实里,成名在望仅一步之遥远。

  这部由卡麦隆克洛自编自导的《成名在望》的感觉,就好像独自坐在自己房间里,静静聆听一张已尘封在老旧橱柜里许多年的黑胶唱片。当你闭上眼睛,专注于那些曾经风光过一整个年代的摇滚乐,许多年少时光的回忆便会悄悄涌上心头,温柔地弥漫在你满是怀念的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