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历代漕运物资是从哪里来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7:39:13
京杭大运河是漕运的通道。那么漕运的各种物资,例如粮食、盐、建筑材料、烟草……等等物资,分别是从什么区域运送到京城的呢?例如瓷器来自江西、桐油来自湖北、红白糖来自浙江……列举得越多越好。

漕运是中国历代封建政府水运粮食,财物至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秦始皇攻匈奴时,人民“万里从军,千里输粮”,将山东粮食运往北河(今属内蒙)供作军粮。而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
从汉至唐,都将东南粮食经黄河渭水运往关中或洛阳。秦汉时漕运十分艰险,费时费力,粮食消耗大,从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隋代,开广通渠、通济渠、永济渠及江南河,联贯河、淮、江三大水系,将南方的粟米布帛运到京师长安、洛阳就便利多了。宋建都开封,漕粮分由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输入,合称“漕运四河”。元建都北京,漕运主要经由海道。明清东南漕粮都经由大运河运往北京。漕运方式历代有所不同。宋以前皆用民运,至元设万户府始用军运。明漕运有军运、民运两类,因输送方式不同,分成“支运”、“兑运”和“长运”。明永乐十三年(1415)始,在淮安、徐州、德州、通州等段,由官军节节接运,谓“支运”。每年四次,运粮300余万石。旋改民运。明宣德六年(1431),规定各地人民可运粮到附近府、州、县水路兑给卫所官军,由官军运往京师,人民贴给耗米、轻赉银,称为“兑运”。成化七年(1471)又改“长运”,由官军承担漕粮全部运输。明代特设漕运总督,驻淮安,管理漕粮的取齐、上缴和监押运输。清代相沿不改。历代漕粮都有数百万石,承运非常艰辛。但为维持运输,官府经常修理河道,漕船又常拾商货,因而漕运在南北交通和物资交流上有重要作用,带来漕运沿河城镇的商业繁荣。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一度想迁都洛阳,最后还是定都汴京(开封),就是考虑到汴京是当时的水运枢纽,可以让江南的财富顺利地经由运河而最终抵达汴京。当年漕运的货物以粮食为主,其他则有丝绸、食品、官窑瓷器、建筑材料等,可谓种类繁多。元明清三代大体沿袭,形成制度.据史料记载,清代每年经运河北上的漕粮400多万左右,在运河中来往的粮船要在万艘以上。在这样一个大规模船队中干活的各种水手,自然也就要有二三十万人之多了。
当年的漕运水手,多为北方的赤贫穷汉,他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常年在江湖漂泊,风里来,雨里去,到处受人欺凌,亟须形成一种团体,才可以相互照应,共度难关。再说漕运历来是一种季节性职业,每年回空时间过半,这段时间里的吃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