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评话王派《水浒》的创始人是谁?其表演有什么特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3 18:56:21
帮帮忙,请在今天给我答复,O(∩_∩)O谢谢

王金章、王玉堂兄弟,就是王少堂的父亲和伯父
  扬州评话以“王派《水浒》”的形成与发展为标志的“王派《水浒》”世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王派《水浒》”的代表人物是王少堂,他祖籍江苏省江都县,本人生于扬州。伯父王金章、父亲王玉堂均从名师习艺,擅长说演扬州评话《水浒》。王少堂七岁随父学艺,九岁登台演出,十二岁正式行艺。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仅继承父亲的书艺,而且继承了伯父的优点,并且兼收同行之长。先是在家传艺术的基础上,以说演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中的武松故事为主,完善为十回的篇幅;后又说演《水浒》中的宋江故事,使之也成十回,并于20世纪50年代,将两部曲本整理出版。同时,他又把《水浒》中的石秀与卢俊义两个人物的故事编成扬州评话说演,从而使《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四个“十回书”,成为以他为代表的扬州评话艺术的代表作,人称“王派《水浒》”。
  “王派《水浒》”说演的特点,是以人物结构故事,通过四个主要人物,串连整个《水浒》的内容;特别是对原著中所没有或简单交待的事迹加以丰富,对前辈的书艺进行扩展,使之更加完整和丰满。王少堂上承先辈之业,下衍家族书艺。他的表演,说表细腻、形神兼备、张弛有致、 口齿清雅,人称其艺术“细致而不累赘,壮美而不粗疏。”他的儿子王筱堂,孙女王丽堂,均是扬州评话表演的名家。特别是其孙女王丽堂由于直承祖父书艺,在祖父“甜、粘、锋、辣”之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说演更脆雅,语言更洗炼,有“秀口”和“盆豁桶倾一串珠”之誉。从而使得“王派《水浒》”的拥有者成为名副其实的“王派《水浒》”艺术世家。
  “王派《水浒》”不仅艺有传人,而且艺术资料的整理保存较为完整。继20世纪50年代王少堂演出曲本《武松》和《宋江》整理出版之后,1989年和1995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和江苏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王丽堂演出本《武松》(上下册共十回)和《宋江》(上下册共十回)、《石秀》(十回)、《卢俊义》(十回)。人称“扬州评话王派《水浒》的‘四个十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