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所宣扬的“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8:37:00
要精确,最好短一点,摆脱了

孟子的王道体现了与孔子的不同,孔子讲仁义之道主要就个体德性修养上说,而孟子则以仁义之道用之于政治领域,希望借助于君王的政治力量来推行仁义之道,这便是其实质。但孟子的王道最归于失败,这是与孟子对待政治的态度有关,这是后话,不提。

“仁”的思想是孟子灵魂之处,他从各个方面阐述仁道主义

  1、核心思想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人物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3、人物成就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