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作品为何以抒悲情居多?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00:11:21
依稀记得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材(OR读本?)有篇关于哲学的(OR古代文化?)文章,说中国文人受某思想(儒家入世?忧国忧民?还是别的)的影响,作品以抒悲情居多(不特指悲秋)。请问这是什么思想

我觉得的确是这样的,原因也应该很多,我仅例举几个原因,以试说明:
其一、从哲学上来说,中国人自古有忧患意识,这可能是与农业文明或中国古代多灾的自然环境有关,如《周易》中就明显带着忧患意识;而相对于中国人而言,西方人则带有更多的闲遐,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哲学是来自于闲遐。
其二、中国的文人与西方的文人在性格上也有不同。中国的文人,通称为“士”,从儒家的孔子开始,孔子就为“士”注入了忧国忧民、“志于道而恶衣恶食”的悲情性格;而西方的知识分子则旨在追求超越现实的纯粹理论,不太关注现实的人生(但也有特例,如马克思,这里仅有多数而言)。

儒家思想..

有点联系,不过,主要还是中国作家有些风花雪月吧!

这应该与《诗经》有关。《荷马史诗》开创了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与此相似的,《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另外,《诗经》提出“兴观群怨”的四功能说,所谓“怨”即是寄托哀情,表达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