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诸侯会孟津是哪个朝代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07:42:49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他拒纳忠言,滥施酷刑,还自恃大国而发动了旷日持久的征伐东夷的战争,使本已十分尖锐的各种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进一步加剧。激化了的内外矛盾,为西周的崛起提供了良机。
周本为殷商的附属小国,经过文王姬昌和武王姬发两代的苦心经营,国力日渐强盛起来,众多诸侯前来归附。文王为报杀父之仇,曾暗下决心,意欲攻灭殷商,但鉴于殷商已有500余年的统治根基,仍有强大的实力,未敢发动对商的战略决战,只是不断蓄积力量,采取一些实际步骤,如西击犬戎、密须,消除后顾之忧;东攻邗、黎、崇国,扫除了伐纣灭商道路上的障碍。
公元前1046年,文王去世,子武王继位。次年夏,武王率大军自镐京出发东进,不日来到黄河南岸的盟津(今洛阳市孟津东北),邻近部落方国前来参加会盟,助威者达“八百诸侯”。武王动员说,自己的祖先对上天功德无量,因此上天命先王(文王)灭掉残暴的殷商,拯救万民,不幸先王早逝,将重任托付于我。为实现先王遗志,大家都要全力协助,共同完成先祖的功业!遂下令将士登上船只,向黄河对岸进发。顷刻间,千舟竞发,浪花飞溅,各路大军迅速到达黄河北岸。但是,还未登陆,武王就急令返回南岸。何以如此?原来这是武王预先安排的一次重大的渡河实战演习,借此试探商王朝的应变能力以及诸侯国的军事实力。他看到商军已有戒备,认为灭商的时机还不成熟,因而引兵西还。此次盟津军事行动,史称,“盟津观兵”。
通过盟津观兵,不期而会“八百诸侯”,奠定了武王牢固的盟主地位,说明周有能力组织强大的军事力量发动灭商的战争。
盟津观兵两年以后,商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曾想挽回商朝覆灭命运的忠臣贤王悉遭厄运,王子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逃亡,少师、太师奔周,纣王身边只剩下一些奸佞小人。王室内人心惶惶,无人再敢出来规劝纣王。周武王认为伐纣灭商的时机已经到来。
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3年),武王亲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东向伐纣。出发前遍告诸侯重新会师于盟津,共同与商军决战。从镐京出发的大军,经渭河人黄河,浩浩荡荡,顺利抵达盟津渡口。在这里,武王第二次大会诸侯。这次会合后的联军,既有同姓诸侯,也有西方和南方的羌、微、造、彭、濮、庸、蜀等部落方国的部队。武王召开誓师大会,向联军发布了誓师令(《垆·泰誓》),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