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文言文翻译,30分悬赏!翻译得好的再加50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9:35:25
1.《神农尝百草》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蠪(这字查了我半天,读lo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2.《怙恶不悛》
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
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尚书·盘庚上》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1.翻译得尽可能准确、

2.最好能把重点字词挑出来,单独释义。

如果以上两条做的好的话,追加30。(完成任意一点,加10分)

如果非常详细准确,无可挑剔的话,追加50

————————————————————————————

期待了很久,终于有个答案,但是在看到之后大失所望、
我说的第2点,挑字词是在把整篇翻译完了的前提下。

1.古时候,人们含草喝水[意思是吸草上的露水以及草本身的水分],采食树木的果实,昆虫的肉,当时很多疾病、中毒成灾。由于此,神农氏就开始教导人们播种各种农作物[五谷:指粟(稷)、豆(菽)、黍、麦、稻,这里泛指农作物],亲自堪察土地,(看作物)适合干燥、湿润、肥沃、贫瘠,地势高低(哪一种),品尝各种草的味道,水源的甜与苦,让人们知道该去哪儿。就在那个时候,(神农氏)一天中70种毒。

蠃蠪:蠃,一种蜂;蠪,一种蚂蚁。这里泛指昆虫。
辟就:偏义复词,辟指远离,就指接近。知所辟也就知所就了,所以这里辟就偏就的意思。
小括号括号里的部分,是指原文在语法是省略的词,翻译的时候要有那个意思。

2.郑伯侵略陈国,大胜。往年,郑伯向陈侯(桓公)请和,陈侯不同意。五父(这里是一个人名还是五个顾命大臣就不知道了呵呵,暂时按人名翻译,不影响意思)进言说:“(亲近)仁慈和善待邻国,是国家的宝啊!您要答应郑国啊。”陈侯说:“(对付)宋国和卫国实在太难了,郑国有什么能耐?”所以就没答应。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善行不可丢弃,恶行不可助长,说的就是陈桓公这样的啊!助长恶行而不知悔改,将自食恶果。即使想救他,又哪能救得了啊。《尚书·盘庚上》上说:‘行恶容易,就像火在原野上烧,靠近不了,又怎么可能扑灭?’周任曾说过:‘治理国家的人,看到恶行要像农夫必须除草一样,割掉高的密的,要断了它的主根,让它不能繁殖,那么善行就会蔓延开来。’”

善和恶也可翻译成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大部的字看翻译往原句中对就可以找到意思了。

悛:制止,悔改。
芟夷:割草,除草。

《神农尝百草》:在远古时期,人们会误吃野果野菜中毒死亡。于是,神农氏决心尝遍百草。每一次中毒之后,他都记下症状,从其他的植物中找出解毒的办法。神农氏不顾自身安全,为了不让更多人有危险,他坚持尝试百草,造福百姓。体现了古人为积累治病知识而自我献身的精神.
蠃蠬:蠃同螺。蠬同蚌。 五谷:指菽、麦、黍、稷、稻。
我只知道一个..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蠬①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②,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今民知所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