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0:17:30

泉州港,古代称为“刺桐港”。泉州港是福建省泉州市东南晋江下游滨海的港湾,北至湄洲湾内澳,南至围头湾厦门市同安县莲河,海岸线总长421公里。历史上曾以三湾十二港著名于世。
  泉州港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
  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朝,印度僧人拘那罗陀于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和陈文帝天嘉六年(565年)两次到泉州,在泉州西郊九日山上翻译《金刚经》,后由泉州乘船到棱加修国(今马来半岛)和优禅尼国(今印度)。随着我国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泉州港的海外交通日益繁荣。唐代,泉州、广州和扬州等,并称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大港口。
  唐王朝特在泉州设参军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事宜。唐代来泉州贸易的外国商人主要是阿拉伯和波斯人,还有东南亚以及印度、埃及、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人。7世纪初,阿拉伯正式派遣使节来中国,随后来者日多。“至武后时(684~704年),阿拉伯人经商于广州、泉州、杭州诸良港恒数万”。当时泉州港也因“南海蕃舶”常到,而“岛夷斯杂”,出现了“市井十州人”的盛况。为了表示对外商的关怀,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特下令保护广东、福建的外商,规定“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
  五代时,泉州为闽国辖地,闽王王审知很重视海外贸易,“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泉州的海外交通得到进一步发展。五代后期,泉州扩大了城市范围,并增辟了道路和建置货栈,以适应海外交通贸易发展的需要。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空前繁盛。泉州港(亦称刺桐港)被誉称为“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而驰名中外,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
  宋时泉州与国外往来的有7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交通畅达东、西二洋,东至日本,南通南海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和东非等地。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和药物,出口商品则以丝绸、瓷器为大宗。
  宋元佑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嗣后又设来远驿,以接待贡使和外商。为鼓励海外交通贸易,宋代的泉州市舶司和地方官员,每当海舶入港或出航的季节,特为中外商人举行“祈风”或“祭海”活动,以祝海舶顺风安全行驶。
  元代,泉州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至近百个,其贸易范围仍以通西洋为主,相对稳定的航线大抵与宋相仿。当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