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 读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21:48:13
800字 要块啊!!!

以前也曾看过一些关于文革的文章,读后毫无例外都有大石压胸般的沉闷。

想了想,个中原由不外乎写作者的语气,之前所看文章,毫无例外都以一种沉重的语调对当年发生的事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包括对受害者血淋淋的遭遇、对行凶者的痛斥、对那场运动的鞭挞、以及对现状的忧虑,无不透露出一种贯穿始终的沉重感。

就是那种沉重感,使我很少去主动寻找记述那段历史的文字,之前读过的文章都是随机而来,所以,我对文革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与改革开放同龄,我成长的时期也正是我们国家走向繁荣的时期,就像一个重新找到方向的巨人,草草处理了一下荆棘划破的伤口,便头也不回地继续前行了。对于过去,他顾不得对子孙们详细述说——也许是有意不为,而子孙们也正享受着快乐的童年,对于先辈的伤口,除了一点好奇,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关注。

但历史是不会被忘却的,越是痛苦记忆越久。

这也正是许多人至今都在不停记述文革的原因,他们担心自己忘了,更担心后人忘了。

《牛棚杂忆》是我前两天从网上copy下来的,而之所以选择这本书看,是因为他的作者在更早的几天前刚刚辞世,网上的纪念文章满眼都是,很多人都提到了这本书,出于好奇,我看了。意料之外,我没有过于沉重的感觉,有些章节我甚至是笑着看的——为作者对施暴者毫不留情的嘲讽、也为受难者被迫麻木的酸楚,所以,我没有沉重的感觉,只有心酸。

知道季羡林这个名字,源于前几年他到底算不算“国学大师”的争论,更进一步的关注,源于他的文物是不是被盗取的争吵。而所谓的关注,也逃脱不了看热闹的嫌疑。因为连季先生攻关的专业,我也是这两天才搞明白的,再说明白点,我是不会为了了解他而真的去读厚厚的《糖史》,更不会去研究天书一般的吐火罗文——我到现在都没明白吐火罗文到底是何物。

但一本薄薄的《牛棚杂忆》,已经使一个简单的符号幻化成一个鲜活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季羡林这个名字不是别人口中崇高的“大师”,而是一个有爱、有恨、会笑、会哭的老者,就像那些在公园里常常看到的白发苍苍、积淀了岁月的悠然老人,真切而平凡。

我想,这位老人已经想到了,身后会引起的轰动,但我想,他不会在意,就像他并不在意“大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