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守街亭败了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11:07:26

当然了他太夜郎自大了!最终导致了失守!街亭是关中咽喉,诸葛亮也明白“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可他为何要用连刘备都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参军马谡呢?是军中无人?可有常胜将军赵云、屡立战功的魏延、平生谨慎的王平可供调遣。是诸葛亮出于“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的私情?可诸葛亮告诉马谡“此地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又让马谡立了军令状,岂不是把马谡往火坑里推?再则诸葛亮也不会因私而冒这么大的风险。诸葛亮的动机何在?如果从人才的角度考虑,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应该是出于培养接班人的需要。街亭之战发生在蜀汉建兴6年,魏和吴的军事指挥者已经更新换代,魏国有司马懿,吴国有陆逊,只有蜀国仍是诸葛亮一人在苦苦支撑。诸葛亮此时已经48岁,后主刘禅无能,朝中事无巨细都得决断,还得在战场上奔波,用司马懿的话说:“孔明食少事烦,得无久乎?”而一旦自己作古,谁来接班?作为丞相的诸葛亮必定要考虑。而作为统帅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其人必须有指挥才能,满腹经纶有安邦定国之策,熟读兵书有行兵打仗之谋,这是前提条件;二、其人必须有声望,有威信,有战功,这是基础条件;其三、其人必须得到最高统治者的信任,这是保障条件。这三者缺一不可。我们来看看马谡具备的条件:一、马氏五兄弟是荆襄名士,才名远播,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并“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并且“丞相诸事尚问于我”,可见马谡也算得上文武兼备,无怪乎诸葛亮称赞他为“当世之英才”,马谡具备前提条件。二、马谡不仅与诸葛亮情同父子,而且早在刘备收荆州后就经伊籍推荐得到任用,也可算是忠心旧臣,后又深得后主刘禅的重用。诸葛亮出兵南讨孟获时,马谡尚在为兄长马良挂孝却“奉主上敕命,赐众军酒帛”,可见刘禅对他的信任程度,故马谡具备保障条件。三、马谡五兄弟在为蜀汉服务前已有名声,马良又是蜀汉重臣,街亭之战时,马谡已是安远将军并作中参军,有一定的声望。他在南讨孟获之前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主张得到了诸葛亮的高度赞赏和贯彻。在诸葛亮北伐之前,马谡又提出使用离间计,成功地使司马懿免去雍凉提督之职,为北伐前期的连胜奠定了基础。马谡在三军将士面前也应该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诸葛亮选择马谡做接班人也是在情理之中。可是在基础条件上,马谡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点——战功。在街亭之战前,马谡只在诸葛亮战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