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中小学教学与诺贝尔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6 22:23:07
我认为,中国除了孔子,再没有真正的教育家,是我们教育阻碍了我国人才的成长,特别是中小学教育。
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想想吧,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制约着人才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已开始重新考虑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上的重要性。虽然没有第一手的资料,但我感觉到中国科学已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在研究的优先问题和建立一个现代的研究文化上,科学界和政府部门已经展开了讨论和争辩。促进科学界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为中国社会谋幸福,推动普遍的知识进步,当然是一项很艰巨的使命。但是同样重要的是:面对这个大好的发展机会时,中国科学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看待和认识自己。
诺贝尔奖常被认为与优异和国际荣誉同义,在有些人心目中,争取得奖似乎就是一个研究工作者和国家科学界的最高目标。有些国家的官员在制定他们的科学政策时就以获奖为目的。一些雄心勃勃的科学家将他们的工作计划和梦想建立在一个期望上:有朝一日会被邀请到斯德哥尔摩去,从瑞典国王手中接受一枚诺贝尔奖章。可是我们对诺贝尔奖究竟知道多少呢?对一位科学家或一个国家来说,获得诺贝尔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对很多读者来说,这本书也许充满了惊奇,使他们耳目一新。在中国及其他地方,人们普遍有一种信念:诺贝尔奖用一种客观、公正的方法来判定科学中绝对最好的成就,至少在它所认可的领域,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医学内。在本书中,我利用已经公开的官方档案资料,重新回顾了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和化学委员会从1901年到1950年的会议的议程。我的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诺贝尔奖的真实意义,让我们能更正确地衡量人们对诺贝尔奖盲目崇拜是否明智。
人们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对诺贝尔金质奖章欢呼雀跃,到了今天仍然有增无减。直到最近,诺贝尔奖档案才解密。长期以来,由于不知道谁提名诺贝尔奖获奖人,谁评定获奖人,认真探讨诺贝尔奖是不可能的。本书详细说明了为什么诺贝尔奖章刻画了人们的脆弱,为考虑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获奖从来就不是一个自动程序,不是已然达到神奇层次成就所带来的回报。
本书显示:瑞典委员们自身对科学的认识严重影响评审的结果。他们的判断、偏好和兴趣不可避免地掺入他们的工作。有些委员力求公正,也有一些试图谋求私利。但即使当事人能超越偏见,选择获奖人仍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委员们偶尔也承认,有时候好几位候选人都具有得奖资格。在本书中可以看到,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是一群“最佳”的科学家。有些20世纪最伟大的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