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是怎么两三匹马,日夜换乘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23:34:10
书上说,古代的骑兵每个人又两三匹马,日夜换乘,但是请问他们是怎么换乘的,他是一个人带着两三匹马同时跑吗?这样一来,那些马不是要被丢下,这是为什么?

楼上说的:
  "由大部分部队每人一匹马先走,留下大约1/10的人照顾马匹追赶大部队"
  你们说的只是汉族的骑兵....

  黄河以北的游牧民可不是这么玩的.
  匈奴骑兵每人配 4匹马, 长途奔袭的时候, 4匹马同时驱赶, 只骑乘其中的一匹. 当胯下的 1匹疲劳的时候, 换乘身边的另一匹. 换乘过程中并不停歇, 整支军队都在高速飞驰当中, 骑手直接从这一匹马背跳到另一匹. 如此 4匹马交替骑乘.
  蒙古军队也用类似的办法, 能长途奔袭, 以达到战役的突然性. 漠北骑兵彪悍的游牧民作风, 是长期艰苦的草原生活练就出来的, 正是我们汉族骑兵最最缺乏的东西.

  漠北游牧民驯养的马匹是蒙古马, 身材不高, 头大, 腿短. 既没有西域中亚等地马匹(阿拉伯马)的速度和优雅步伐; 也不如欧洲诺曼底马(骑士战马的后裔)健壮有力; 但是耐力好, 不挑食, 抗病力强, 能适应草原荒漠恶劣的气候环境(尤其是漠北的严冬). 经过长途奔袭后, 即使用最粗糙的草料也能维持体力, 甚至能食用树叶树皮(实话说,我也有点惊讶). 在能饿死其他军马的地区, 蒙古马依然维持高昂的战斗力.

  而且游牧民会训练马匹用骆驼的步伐奔跑, 即是前后脚同侧迈进, 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顺拐". 据说马匹这样长途奔跑节省体力. 据说蒙古马每天可以奔驰上百公里, 连续十余天, 如此优良的耐力, 其他的马种是达不到的(没有机会亲自实验). 而且蒙古马战斗中不惊不乍, 彻头彻尾的军马.

  一人多马的战术一般是在某场战役中作为突袭的手段使用. 战略层面上的推进还是规规矩矩的使用驿站或者随军牧马的为多.

  漠北游牧民不带辎重, 打到哪抢到哪; 蒙古马吃苦耐劳, 走到哪吃到哪. 成就了天生的骑兵. 而且蒙古高原的环境为驯养马匹和骑兵战术的发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过百万的蒙古军队几乎是清一色的骑兵, 这在整个战争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一双马或三马也快不哪里去,用缰绳拴着怎么能跑丢了?
马匹一天的行军距离就是几十公里,千里马……都是文化人吹牛13,多带两匹马也就是带些干草精料。吃青草的马跑不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