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神扶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2:02:29

精神,或者价值观,是人类大部分活动的最初动因,而且人类活动所有结果又都会对人类的精神(价值观)产生影响。如果可以对人类精神的构成进行一一分解并进行分析的话,那么应该可以发现,这个构成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以其它部分的存在为前提;并且,如果这个构成中的某一个部分出现了缺陷,这个缺陷一定会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方面。所以,就精神扶贫而言,这两个特点说明:第一,我们一定要建立整体的观念,如果说,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可以使用外科手术式的治疗方法,那么精神扶贫必须建立中医式的思维;第二,精神扶贫可以应用在一切社会领域,一切社会人群,一切社会事务当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大而言之,人类如何互相对待,人类如何对待环境都是精神扶贫的内容;小而言之,每一个人的幸福观、财富观、工作观、消费观都应该成为精神扶贫的内容,而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

精神,或价值观,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也继承了历史的沉淀;既反映全人类的共同特点,也结晶了一个国家(民族、社团)的独有特点。因此,从理念而言,“四海一家,相互依存;平等对待,彼此支撑;沟通分享,合作共赢”这样的精神,既应该成为精神扶贫目标,同时也是精神扶贫的途径;从内容来讲,西方的民主思想与中国的乡土文化、现代的科技文明的古代的节用思想都应该成为精神扶贫需要加以实践的领域。就当代中国而言,精神扶贫是和谐社会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具体实现路径。

精神扶贫的最大特点在于,精神扶贫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处在平等一致的地位上,每个人除掉是自己精神的施助者以外,并不存在对于他人的精神牧师。每一个人都是在力求自觉地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影响这个社会、影响他人对这个社会的看法。正如休谟所说的:“没有什么品质比慈善和人道,友谊和感激,自然感情和公共精神,或发端于对他人的温柔同情和对我们人类种族的慷慨关怀的东西,更有资格获得人类一般的善意和赞许。这些品质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与每一个注目者中,并在他们自身唤起它们所施加于周围所有人的同样那样愉悦的和亲切的情感”(休谟,道德原则研究)。

精神扶贫的实质,就是每个人用充分体现正义、慈善、友爱等美德的行为,唤醒他人乃至这个社会的美好情感和精神。

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