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选问先生外貌是怎样描写的?他的品格怎么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16:27:51

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先生的评价

对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先生的评价,不少人持批评态度。认为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或说“是一个深受毒害的长期执行地主阶级教育路线的下层知识分子。”我认为这样评价未免牵强,不符合作者本来的写作意图。文中的这句话:“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以作为评价老先生的根据,并且作者也是围绕着这个观点去叙述的。

“我”对先生的尊敬,不只是上私塾期间,就是写这篇文章的1926年,心里想起先生对“自己”的教诲,也是充满尊敬和感激之情的,原因就在于先生的方正、质朴和博学。

方正首先指先生人格的正派。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乡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教书达六十年之久。可以说,在封建社会,像先生这样视功名如草芥的人少之又少。正因如此,先生的方正才被人称道。

其次,先生非礼勿听,非礼勿视,也是方正的—个表现。他从小生活在旧的时代,旧的教学方法影响着他的教学: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只准学生读指定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事情。因此,鲁迅问及怪哉虫时,他“就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但作者对这些又可以理解,因为不独先生这样:“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种事情习以为常,也就可以理解。作者的这段叙述,对老先生并无讽刺的意识,批评的是旧的教育思想。

先生虽为旧时代的教师,但他并没完全按照旧的教学方法来教育我们。他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学习自由。“我们”还可以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折腊梅花或寻蝉蜕,可以捉了苍蝇喂蚂蚁。在先生读书入神时,于我们也很相宜。对体罚学生,先生也不赞成:“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只不过瞪几眼。”从这里可以看出寿镜吾先生并非“一个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他对学生比较和善,他的思想也是比较开明的。

先生的博学。先生谙熟四书:五经,学生在他的看管下,朗读古文毫无兴趣,而先生却能达到入神的地步,读得抑扬顿挫,津津有味。并且“总是微笑起来,将头仰起,……”这正印证了先生的博学。在学生的心目中,他的地位是神圣的,所以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