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带有“和”字或有“和”思想的名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6:05:28
越多越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仲尼燕居》)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国语·郑语》)。
“和与同异”、“否可相济”(《左传》昭公二十年)的思想。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和,相应也。——《说文》
和,谐也。——《广雅》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
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
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言和而色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海上风和日暖。——刘斧《青锁高议》
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稍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久而乃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和无寡。——《论语·季氏》
松脂蜡和纸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与汉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
泪珠和笔墨齐下。——清· 林觉民《与妻书
得楚和氏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昏定晨省,夜卧早起,和颜悦色,事如依恃,正身洁行,称为顺妇。——汉· 荀爽《女诫》
同寅协恭和衷哉。——《书·皋陶谟》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道德经》四十二章)其“刚柔相济”、“相反相成”的思想也是“和”思维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