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安徽语文高考试卷诗歌鉴赏一题为什么为"比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23:10:56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

主要是问第二题的.为什么是比喻而不是托物言志呢.如果这题写托物言志高考就无分了吗.请问托物言志和比喻区别大吗怎样分辨呢.谢谢.当初我做这题的时候就很有疑问.谢谢大家解答

这题的确是以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比喻离别之苦
并非托物言志,作者并没有把雁和浮萍作为自己所托的对象
仅仅是比喻而已,因为前面“聚散匆匆”后面接着的就是用孤雁和浮萍进行比喻
而且如果言志,言的是什么志向呢?
比喻更贴切一点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不过相似点还是有的
老师会酌情给分的

这题的确是以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比喻离别之苦这题的确是以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比喻离别之苦
并非托物言志,作者并没有把雁和浮萍作为自己所托的对象
仅仅是比喻而已,因为前面“聚散匆匆”后面接着的就是用孤雁和浮萍进行比喻
而且如果言志,言的是什么志向呢?
比喻更贴切一点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