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以中秋节为契机弘扬中国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1:40:04
同时还要紧扣迎接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这个主题

中秋文化内涵不受商业影响

亲友间馈赠月饼是中秋佳节的习俗,以表达“饼之圆兆人之团圆”的祝福。然而,据说如今的月饼馈赠却有些变味,从注重情感“异化”为注重形式,礼品功能被不断放大,甚至成为送礼的“道具”,中秋节成了送月饼的时间符号。中秋节正慢慢丧失其文化内涵和魅力,变得越来越商业化。

现在也怪,每到一个传统节日,总有专家说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正在丧失。然而,人们总是有滋有味、热热闹闹地过着传统节日。社会也总是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进步。

传统节日送礼,不独中秋节有,其他传统节日也有。并且丝毫不逊于中秋节。这种节日送节令食品并非始于今日,而是一种传统。“礼尚往来”就是确证。我就不明白,难道过去亲朋好友之间在中秋佳节时馈赠月饼注重的就是情感,现在中秋节亲朋好友之间馈赠月饼就只是形式?难道在中秋节给父母、老师、叔叔、伯伯等亲人送份月饼就不该吗?而且送高档一点的月饼就没有了感情的成分?就只是礼品的功能?当然,现在馈赠月饼确有异化的,但那只是“公关”式的送月饼,借送月饼之名行谋不当利益之实。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断定馈赠月饼的含义异化了,月饼成了送礼的“道具”,丢失了中秋节和月饼的“本真面目”。

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商人利用传统节日营造出传统节日经济,这是非常正常的。商人言商是没有错的。商人不言商言什么呢?传统节日商业化与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非水火不容。如果说像中秋节成了月饼节,赏月的习俗渐渐地在丢弃,那也不是商业化的罪过。京剧、皮影戏等传统文化,商人并没有将它们作为赚钱的工具,并没有商业化它们,但是它们为什么渐渐地在衰落和消亡呢?

只要人们还记得农历8月15日吃月饼,只要人们在这一日给亲人好友送份月饼,就不会忘记中秋节,就不会忘记借月饼表达“饼之圆兆人之团圆”的祝福。中秋文化在哪里?就在这里。一个中秋节有多深多大的文化!容我说句浅薄的话,当时人们在农历8月15日吃月饼只不过是为了祭月罢了,哪里赋予了它什么文化。难道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想嫦娥奔月、月是故乡明(其实这与中秋节根本不搭界)的故事,那就体现了中秋节的文化,那吃月饼就有了传统文化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传统文化在中秋节诞生的那天起就丢掉了。当时的人们除了读书人、除了官宦人家,普通的老百姓哪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