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1943年中国在这段时期历史及文化背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2:42:42
谁能详细的告诉我

中国在1939-1943年之间

一些历史事件以及此时的文化背景

包括人民的生活水平,住房风格,流行的服装款式

以及民风民俗之类

您知道什么说什么就好,全回答也有点不现实

我只是希望您可以把您知道的告诉我就可以了

谢谢

我来说几句吧,39年到43年很明显是抗战时期,三次长沙会战都发生在这段时间,国军以惨烈的代价抵挡了日军的两次进攻,但第三次溃败,长沙失守,全国大半河山沦落日军手中,仅剩西南一隅。共(军)在这段时间里修养生息,嘴上抗日但基本不动手,偶尔去埋个地雷炸个碉堡,因此国共矛盾加深,所以41年发生了皖南事变,具体情况就不说了,你应该知道。

抗战进入僵持阶段,日军无力进军西南,也过不去,国民政府在重庆继续坚持抗战,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蒋先生的声望在国内达到顶峰,虽然一路溃败,但这和国情有很大关系,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正式对日宣战,美国也开始支援中国军备物资以减缓他们在太平洋上的压力。

人民生活,大半在日军的统治之下,日本政府开始谋求和谈,但被蒋先生拒绝,不得已扶植汪伪政权,国内汉奸日驱增多。基本上人民还是很排日的,但没有办法,被统治者多半选择委屈求全。西南地区物资生活困难,缺乏各种生活用品,而东南,东北众所周知,虽然扔有人抵抗,但毕竟是少数,上海就是个典型,一个没有国家没有信念的城市,所谓的大上海指的就是那里鱼龙混杂,没有信仰。

关于民风民俗,这个和现在还是基本一样的,毕竟一个地方仅仅被统治了八年而已,8年的时间还不足以改变各地根深地固的民风民俗,毕竟日本人开始改变统治方式了,采取了以华制华的方针。

关于你说的住房风格和服饰,东南地区受洋化较重,美式欧式都很受欢迎,上海是第一个接受外来观念最多的城市,那时候很多洋人的东西基本在上海都找得到,毕竟那里还有很多外国租借地,洋人在那里的地位是很高的。男性以西装马夹汉裳为主,女性基本还是旗袍的古典美。如果你看过《花样年华》的话应该可以看的出来。

至于文化背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全部转移到了重庆,各大学都迁移过来了,所以重庆的文化氛围是很浓厚的,各种报纸杂志都在那里发行,这段历史是重庆最宝贵的遗产。陈布雷是蒋先生的御用文笔,很多著名的宣言和讲稿都由他起草,重庆已经成为日本心目中的莫斯科,可望不可及。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我还是第一次码这么多字来回答一个问题,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国共虽表面合作抗日但互更有严加防备 人民生活就是普通老百姓盼望能安定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