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没有精确的最外层,那怎么会有K L M 层的,还有不是核外电子决定原子半径的吗?有点乱,解释一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3:41:01
原子没有精确的最外层,那怎么会有K L M 层的,还有不是核外电子决定原子半径的吗?有点乱,解释一下

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形象地描述原子的各电子的分布状态
原子半径不是由谁决定的,没这种说法
只是学习如何比较原子半径大小
你的想法有点偏哦,加油

都是假想的,就像磁感线,其实是概率云

首先我解释一下KLM层电子。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跟踪单个电子的运动是毫无规律的。但是在经过大量的试验后我们发现了规律。那就是概率性,电子在核外各个空间呢出现的概率是不同的。 那么怎么来描述这种现象呢? 科学家们根据量子力学和试验提出了概率函数,这个函数在这里我打不出来就不写了,它是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解这个方程是需要很高深的数学水平的,为了使方程能够得到合理的解,我们引入了n、l、m三个量。其中的n表示的就是核外电子的动量,n=1、n=2、n=3 就分别对应着K L M层电子。l表示的是原子轨道上的角动量。 这就是说K L M是为了接方程而引入的,而他所表示的“层” 的意义并不是绝对的,他只提出了电子出现的概率性和能量级。 即使原子中离核最远的电子也有可能出现在近核区域。
原子半径:原子确实没有固定的半径。那么我们所说的原子半径是什么呢? 我们定义分子中两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为该原子的半径。比如在元素周期表中,Cl的半径就是Cl2分子中 两核之间距离的一半。 这就是说,用一种原子在不同的化合物中的半径是有差别的。

你现在所说的是传统化学与量子学的问题。
教科书上的KLM层的划分都是有传统化学而来,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比较确切的分析原子或者离子的化学性质,但是不切合实际,而量子学就是比较切合实际的,量子学的观点是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出现不是像行星围绕恒星旋转一样的一成不变,而是以所谓的电子云的形式,就是用概率统计得到的。所以原子就没有精确地最外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