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渊明 的读书笔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20:09:10
800字以上、

可以 网上摘得、 但不要同一篇里、就是每个摘一段那种。 帮忙整理一下、然后成文的、

要有关饮酒诗 和五柳先生传的。其他不要

一定高分、+追分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在晋朝的时候,占主导地位的诗歌形式是游仙诗,因为自从三国时候以来,人们生活凋敝,曹操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后来的司马氏掌权后,文人的地位更加的低,鲁迅在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中,就说过方孝儒和嵇康的迂,这个嵇康写首纪念朋友的诗都要隐讳其辞,可见当时文网的严密,所以讲究逍遥出世的道教思想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间开始大量的流行起来,所以时人写作的诗歌也以虚幻飘渺的求仙诗为主,晋朝短命而亡,被刘宋取代,但是诗坛风气还是延续了下去,所以陶渊明的隐逸诗在当时来说可以说是一株异葩,这种诗融合了东汉张衡的归田赋这样作品的田园风格,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在后世认为是诗家的正宗,例如苏东坡就极为推崇陶渊明的诗歌,尤其在他被贬杭州之后,更是每日诵读陶渊明诗。但是陶渊明到底是不是一个象诗中所写的那样的隐士呢?
宋代朱熹说:“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读这首诗,绝无那种饮酒自娱,达观闲适之情,反而充满着一种激昂慷慨的气氛,正是陶渊明对奇功未成的荆轲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长诗
那么,一向委运任化的陶渊明怎么会写出如此豪气冲天的诗篇呢?原因就在于在他心里也包藏着一颗欲效法荆轲的壮心。也就是陶渊明想象荆轲那样,提剑入殿,以刺“豪主”,这里的“豪主”自然指篡夺司马氏江山的刘裕。陶渊明用“豪主”来影射刘裕是不为过的,在历史上,刘宋王朝是南方四朝中最强盛的一代,疆域极大,并战胜过北朝,是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当然,荆轲是陶渊明自喻,在这首诗的最末两句,十分明显的表露出陶渊明的这种心理,“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虽然奇功未成身先死,但千载而下,这种为酬知己,为报知遇而不畏生死,庭刺豪主的慷慨之情是遗留下来了,在陶渊明的身上,就有如荆轲一般的肝胆与豪气。
陶家从陶侃起,身受晋朝知遇之恩,陶侃是作过丞相的。所以在以九品中正来取士的当时,只要陶渊明肯出山,是立刻有官做的。所以他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躬耕乡野,自己自足。也因此他对晋王朝是有感情的,清代蒋熏说:“摹写荆轲出燕入秦,悲壮淋漓,知浔阳之隐,未尝无意奇功,余不逢会耳,先生心事逼露如此。”这是很中肯的。陶渊明心中最大的一桩心事就是欲成刺宋武之奇功,所以才能写出这么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