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已无尘半点 上来更有碧千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3:26:18

都说官有九品,民呢?目前,虽然还没有给民定“级别”的,但客观地说,民还是有层次之分的。我把最高层次的民叫做“一品百姓”,不知这一发明是否妥当,可否审请专利。

什么是“一品百姓”呢?那就是最老百姓的老百姓。“一品百姓”的本性是“无”。你看: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真是一无所有。“无”是“一品百姓”的特征。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是不能没有“无”的。“无”是一切“有”的出发点。“无”生“有”,是一般规律。你看:因为无“忧”,所以才有“乐”;因为无“私”,所以才有“德”;因为“空”,所以才“盈”;因为有所“不为”,所以才有所“为”……。只有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不贪、不卑、不畏、不俗、不谄的“大无”,才会拥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的“大有”。这就是中国形式、东方色彩的辩证法。

然而要真正做到“无”却很不容易,不易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总是老惦记着“有”。如果老惦记着“掇取”,老惦记着“占有”,这日子还能快乐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是什么人都能拥有“无”的。记得有一付写登山的对子如此云:“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只有“到此已无尘半点”,才有“上来更有碧千寻”。可见,“无”是心灵的净化,“无是”人格的升华,“无”就是一种境界,是“一品百姓”的境界。

《庄子》有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说的都是非同一般的人,其实这也应是一个平常人应有的境界。拥有“无”,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理解人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就无我,我复何言哉?这就是最老百姓的老百姓——“一品百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