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在中国历史上曾历经“三筑两迁”,请问这“三筑两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原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2:43:17

“历经秦汉唐宋三筑两迁”汉中,因境内有汉水而得名,春秋时期楚国置汉中郡(治在今陕西安康市境内),辖域西至今石泉县西。周赧王三年(前312),秦国攻占楚汉中郡,取地六百里,重建汉中郡,以汉水上游(古称沔中及褒中,即今本市勉县以下)并入,郡治仍设西城(今安康市境内)。至东汉初,郡治移今汉中地,沿称至今。汉中城垣始建于战国时期。《史记•六国年表》载:“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长城南郑。”汉代对城扩建,约在今汉中市新桥、二道关一带。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遣将军李通与巴蜀公孙述战于西城,取汉中地,汉中郡治由西城迁南郑。隋朝移城,宋代重修。《读史方舆纪要》载:“隋大业中,徙郡於故城南,临汉水。即今郡治也。”据考,隋大业二年(606),汉中府城向西南迁二里。《宋史•宁宗记》载:“宋嘉定十二年(1219)十一月乙亥,筑兴元(汉中)府城。”至此,汉中城“三筑两迁”。综上述,颁奖词中的“三筑两迁”是秦国始筑城池(一筑),汉代扩建,东汉时由西城(今安康市境内)迁至今汉中(一迁),隋朝在原址的基础上向西南移城二里(移城必定要新修,这里可理解为“二迁二筑”),宋代汉中府城又重新修砌(三筑)。其实,在此后,明、清两代汉中城址及规模基本保持不变,曾维修10多次。

秦国的汉中郡郡治在汉中(当时称南郑),一般认为西汉时汉中郡治迁到了西城(今安康),但这是不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