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恩令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5 02:45:01
在西汉武帝时实行的推恩令,我个人觉得方法十分好,制造了诸侯国集团内部的矛盾,这样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既实现削藩,又避免大动干戈。比晁错可以说技高一筹。但我很不明白,为什么推恩令这种方法在这之后的岁月中就消失了呢?比如说唐的藩镇割据,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使各藩镇内部矛盾激化,有利于各个击破吧:再说康熙,用这个方法对付三藩,不也挺好吗?我不太明白,请高人指点
诸侯当然不是白痴,但诸侯的儿子也不是白痴,他的儿子们会放弃权利吗?这样集团内部矛盾不会激化吗?
至于说藩镇,可以将土地暂时封给他(本质上已经是他的,可以把名给他,缓住他),而后实行新法,不是更好吗?

在这你要明白一点,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时,针对的诸侯是同姓王;而唐代的藩镇和清朝的三藩是异姓,如果推行推恩令的话,无异于肯定了当时的现状,这也是中央政府所不允许的。
你在上面说的三个都是我国古代史上著名的地方对抗中央的实例。西汉的诸侯来源于建国初,刘邦认为只有分封才能安国,所以广封诸侯,以致后来的叛乱。
藩镇是为了解决安史之乱而设立的,以致后来形成主要以河朔三镇为主的藩镇割据。
清朝的三藩是为了感谢那几个汉人将领而设立的。
俗话说对症下药,不同的割据形态要用不同的处理办法。

汉武帝采纳了推恩令
但是没有想到后果会这么严重
很快就引起了各地诸侯的反叛
偃和武帝都清楚
惟有以死谢天下才可以平息叛乱
就如同景帝诛杀晁错一样

不同的时代所用的治国策略都会有所不同,都是要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来制定的。
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几个人掌握着大权,对于皇帝来说,始终是祸患,然而施行推恩令,既削弱了那几个人的权利,又会使更多的人效忠于皇帝,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在清朝,康熙也像汉武帝那样施行推恩令,这样是行不通的,清朝建立了,如果马上将大权收归中央,他们那些手握大权的藩王当然不会愿意,自己为清朝的建立付出了多少心血,并且损失了多少,如今清朝统治者却要收回他们的权力,反而会让他们举旗而反,会让社会更加不安定,自己的统治也会受到威胁。若他们再一起合作,那么大清朝的存在也会在瞬间消失,天下百姓又将会遭遇到许多的灾难,想安居乐业的日子也会不存在。

你有见过空城计使用第二次的吗?

治国方略都有即时性,又有一些偶然性。哪能完全的搬过来就用?天下诸候又不是白痴。

不是消失了,是没用了,再怎么高明的政策,下面还是会找到对策的。比如唐朝的藩镇割据,不管怎么说,他们名义上还是大唐的臣子,手下立功了,当然该由中央奖赏。给他们土地?汉朝之后不封侯是没资格要封地的,可是那些节度使们都没几个有资格封侯的,更别说手下了。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