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童趣》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6:34:47

夸张
显出儿童对自然界好奇的心理,童真情绪跃然纸上

对比。用癞蛤蟆和庞然大物的形态作对比,和前一段已从草为林……那些句子形成很好的呼应。因为癞蛤蟆对于从草算是庞然大物,所以这样说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表现了作者童年无尽的纯真和乐趣。

您好!~

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作用是体现了这个孩子的单纯和天真烂漫,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并且紧扣课题。

一、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作用是——把儿童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突出主题,与题目紧扣。
二、附原文如下: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作者简介:

沈复 (1763年-1825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后到苏州从事酒业。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 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 在国外出版。

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作用是体现了这个孩子天真烂漫,紧扣课题。 还有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