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明天议论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4 07:35:18
一位鸟类研究专家说过,苍鹰是自然界中最长寿的鸟,通常可以活到70岁。然而,在活到40岁的时候,鹰的爪子开始老化,以致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同时,它们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难以进食。它们的羽毛也长得又长又厚,翅膀异常沉重,使得飞翔非常吃力。这时候,苍鹰面对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再获新生。通常情况下,苍鹰都选择后者,并从此走上了非常艰难的蜕变之路。
首先,它们必须竭尽全力飞到山顶的悬崖上筑巢,并待在那里150天不得飞翔。在这个过程中,苍鹰要用自己的喙不停地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生长出来。它们再用新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去。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再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个月之后,新的羽毛生长出来了,苍鹰才能飞上蓝天。苍鹰由此获得新的生命力,可以再活30年。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崎岖和坎坷,有时还会遇到空难。学学苍鹰吧,它的顽强精神,会帮助我们抵达胜利的彼岸。
根据以上材料写以留给明天为题的议论文。

自己去列出提纲就比较好写了,在找些相关的资料就(⊙o⊙)哦了

(一)引子
向来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有范希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雄壮;有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高亢;有黄山谷“青山堆里看银山”的娟秀。有朋友去湖南游览归来,我便缠着他讲三湘风景。当他讲到车至汨罗,就望不见洞庭的影子了。心里不禁犯了嘀咕:史载八百里洞庭,仅此而已吗?
(二)八百里洞庭的变迁
带着疑惑回家,查阅资料,方知个中原委。古代的洞庭湖是很大的,《山海经》记载:“洞庭乃沅澧之交,潇湘之渊。夏秋水涨,方九百里。”三国以前,洞庭湖的整个湖面是连成一片的,夏秋时节,波涛万顷,方圆八百里。至南北朝时期,洞庭湖变成了三个湖:东面的仍叫洞庭湖,南面的叫青草湖(也称南洞庭湖),西面的叫赤沙湖(也称西洞庭湖)。但在夏秋水涨时,三个湖仍连成一片。据唐宋文献记载:东洞庭湖面积方圆360里,青草湖方圆265里,蒌沙湖方圆170里,夏秋三湖合一时,方圆七八百里。“八百里洞庭”之说即来源于此。到了唐末至南宋,洞庭湖湖面日益缩小,至明清时期,洞庭湖水涨时,方圆仅五百里,而且里面除东、南、西三洞庭之外,又形成了黄驿湖、安南湖、大通湖等。枯水时,湖面大部分干涸变成沙洲,但这时洞庭湖面积仍有6000多平方千米。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围垦,50年代洞庭湖面积有4350平方千米,60年代以后,洞庭湖面积进一步缩小,如今仅有2691平方千米。
(三)九八年洞庭决口
一九九八年夏天,江淮地区连降暴雨,洞庭湖水系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多次发生大洪水,汉江,清江等支流也多次发生较大洪水。
一向文静的湘江也开始发难。洞庭水溢出了大堤。水乡成泽国,“人或为鱼鳖”。损失之惨重,亘古罕见:经济损失达11亿!而精神损失恐怕是哪家保险公司也赔不起!
(四)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说:死生,昼夜事也。死则死矣,而境界危恶,非世人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洪水过去,死者长已矣,幸存下来的人们还要重建家园。是啊,痛定思痛,才痛下决心——退耕还湖!联合国一位官员说:须知我们不是继承了祖先的地球,而是借用子孙的地球!难道我们执迷不悟到洞庭湖只出现在历史课本中?
(五)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