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美国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8:39:41

去过美国的朋友告诉我,我们普天下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美国百姓相差一百年左右。这个我信。2002年中国的人均GDP约1000美元,1900年美国的人均GDP也在1000美元之间。但我更看重的是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理念,在这方面,中美之间的差距恐怕不是以多少年的差距可比的。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念。也许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理念,造成了两国之间巨大的文明差距。

更年轻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叫做《美国精神》,这本书是美国史学家、评论家康马杰教授最著名的著作。书中阐明了被称为“美国精神”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即独特的美国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读来令人感触至深。二十年过去了,我始终难以忘记康教授所阐明的那些理喻——

在整个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万事顺利,每一个美国人都了解这一点。地球上没有任何地方自然条件如此优越,资源如此丰富,每一个有进取心和运气好的美国人都可以致富。由于大自然和经验都告诉他们应该保持乐观,美国人的乐观精神是异乎寻常的。就总体来说,他们从来不知道失败、贫困和压迫;他们认为这些不幸是旧世界所特有的。对他们来说进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日常的经验:他们每天看到荒野变成良田,村庄变成城市,社会和国家不断变得富有和强大。

(十九世纪美国人所看到的情形,中国人到了二十世纪末才看到。据说,目前全世界用于建筑行业的起重机,有70%在中国运作。中国的大江南北都出现了“圈地运动”和大兴土木的光景。至于历史感,我们一直标榜自己的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过来了,美国才多少年的历史?——正因为没有多少年的历史,美国人没有包袱感,可以轻装上阵。我们就不行。几千年固执的旧传统是不可能一刀切断的。对此,鲁迅先生早就有言:我们总是喜欢调和的。“不给以雷霆万钧之声,不足以迷梦之醒”。我们能否超越美国,GDP的大小决不是一个最根本的参照,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创建立于人类先进民族行列的“中国精神”。)

那此留恋过去的欧洲人对美国很反感,因为美国人总是属意于未来,不太关心今天会怎么样,而主要想明天会怎么样,怎么样捞钱。他们野心勃勃,甚至最不着边际的计划他们也认为能够实现。他们终于得到这样一个信念: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而且除非得到彻底胜利就决不甘休。他们很少过去的意识,也不关心过去;他们没有历史观念,而且认为只有那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