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孔子的‘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2:47:02
众所周知,孔子的‘仁’,是‘仁爱’ 意为 ‘互相宽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么,孔子的‘德’,是否指道德, 又是怎么解释的呢?

“德”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文献中德字含义却是千差万别。
《论语》中的德字虽然很多,但是其间却有着有机的联系,可以给以一元化的解释。
西周的德字有三个含义,两个特点,具有配天的地位。三个含义包括一、恩惠,二、行为,三、特指合乎行为规范的行为。两个特点包括一、与礼仪密切相关。二、与政治密切相关。
德是决定政权的归属的根本原因,与天紧密相连。这些是解释《论语》中德字含义的历史前提。

《论语》中的德字有两大类含义,一是基本含义,二是特定含义,所谓基本含义是指当时普遍应用,非儒家一家独有的含义。德字的基本含义包括一、恩惠,二、行。基本含义是特定含义的基础。儒家的特定含义主要表现为对“行”的含义特殊化理解,“行”的含义是德字一元化解释的基础。
《论语》中德字的特定含义。特定含义可以用四句话概括:“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志于道,据于德” 这四个特定含义以行的含义为基础,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主忠信,徙义”,是对个人行为的要求,德是指一种合乎规范的行为。统治者以个人合乎规范的行为引导人民,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两个含义又可以一个词概括,就是“中庸”,中庸以义为中介,其必然指向就是“道”。在这个链条上,“主忠信,徙义”是第一个环节,忠是指行为厚道,信是指行为不欺,义是指合于事之所宜,是行为的标准。所谓崇德就是指行为合乎厚道,不欺的原则,并以义作为最终的标准,德的内容也就是指忠、信、义,德是指合乎这种要求的行为,并不是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德性。

德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德治就是由个人之德扩大到政治之德,统治者以自己合乎规范的行为引导人民,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德治有其特定的背景--礼制,礼制的存在使人民处在一种有组织的状态下,使德治的实现成为可能。德治的目的在于取消政治与教育的差别。与西周相比,在大的框架上,孔子并没有跳出西周的限制,延续了政治与德的紧密关系,但是在内容,境界上大大超过了西周之德。第五章主要阐明德与中庸、道的关系。中庸是对德的抽象概括。其含义是指行为上执两用中,避免过与不及。中与和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有巨大的区别,两者都强调统一性,“中”又有着明确指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