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的文化艺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4:24:19
东乡族的文化艺术

东乡族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艺术传统,不仅有古老的史诗、传说、故事、民歌,还有富于一定讽刺和哲理性的笑话、谚语和谜语。长篇叙事诗《战黑那姆》,《璐姑娘斩蟒》和《勇敢的阿里》,脍灸人口。《白羽飞衣》等童话故事颇富启迪和教育意义。现代民族文学领域,东乡族人民涌现出了不少作家。如著名诗人汪良玉的长诗《米拉朵黑》十分有名。
  东乡族人民的民歌很有特色,感情真挚,风格多样。主要分三种类型:劳动歌谣、花儿、婚礼歌。东乡族的“花儿”能即兴将景将情自然融合于一体,生活气息浓郁。东乡族的主要文艺活动有“那敦赤”摆摊献艺,表演说、拉、弹、唱。其民间乐器有“咪咪”(类似两支并排的小竹笛)、“四弦子”和“什鸦”(泥制吹器)。体育、竞技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打土块等。民间美术则以木、石、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著名。在绣花、织褐等方面也反映了东乡族人民的艺术水平。
  风俗习惯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上,还保留尊从“阿哈交”观念的婚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交”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上百户不等,辈份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寡妇再嫁,同辈亲属有优先权。包办婚姻为主。男女十六七岁就可举行婚礼,但现在按我国《婚姻法》法定年龄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婚礼仪式带有宗教气氛。
  在服饰方面,最近几十年来,变化较大,并开始与汉族和回族的服饰相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称“号帽”;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及新婚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现在一些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为了劳动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盖头,而喜戴一顶白色小帽。东乡族男子不喜留长发,但习惯留胡须,这与回、保安和撤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一样。据说,穆斯林男子,到适当年龄留有胡须,同教者见到都要以礼相待。
  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