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研究性的问题 鲁迅的 《孔乙己》中的“我”为什么就是12岁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02:45:29
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我”——一个温酒的伙计,而且还特别强调,“我”是12岁,,位什么鲁迅就说“我”是12岁,而不可以7岁8岁,或更大一点16 、17岁呢?这是语文老师课堂上提的一个问题,希望大家能给我点意见。
为什么《孔乙己》中的“我”就是12岁呢

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我”即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喜剧人物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以喜写悲,是悲更悲。

如果七八岁,让人感觉会是小儿之言不可信,如果是十七八岁,那么已经初经世事,不会写得那个真切,而且会带着自己的世界观去看、去想事情。

当然不一定非要用十二岁,十一岁,十三四岁也未偿不可,只是作者选用了十二岁这个年龄阶段。

小伙计还是一个小孩子,心灵纯洁,这样客观的饱含同情的叙述更能衬托周围人的麻木与孔乙已的遭遇的悲惨。

因为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隔壁家的孩子当时正好是12岁。

因为他在12岁的时候去过那样的酒家 可能印象就一直停在他的心里

我 觉得13岁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