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为什么多过改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9:40:45
看唐代史时发现,唐朝的皇帝大多改过名。如中宗李显,原名哲;代宗李豫,初名俶;穆宗李恒,初名宥;宪宗李纯,初名淳;宣宗李忱,初名怡;懿宗李漼,初名温……

这种情况在其他朝代很少见。毕竟中国古人很重视名字,不会改来改去。所以我想问这些皇帝改名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因为唐朝皇帝普遍信奉道教,比较迷信认为人的名字关系到他的命运(何况是一国之君!),再加上古代盛行的五德始终说认为五德相生相克(如水克火等),且唐朝皇帝多是在立为太子后或登基时以及临死前改名无非是为了图个吉利使自己的王朝可以长治久安,也有的是遵从老皇帝的旨意改变姓名,如唐睿宗李旦、唐肃宗李亨等甚至改名十几次

有个传说是观世音因为名字中的“世”与唐太宗相同,为避讳而改名“观音”,看来皇权无敌啊,连菩萨都不能幸免

所以第一个原因11111.这个大概有这就说明了古代所谓为尊者名忌讳,皇帝的名字是不能和老百姓一样的,一般的,皇帝即了位,和他同名者都要改名,但如果他名中的字太常用了,要天下成千上万百姓改名,确实有些过份,于是皇帝不如自己找一个生僻字改自己的名字,也算两便了。
比如 宪宗 当政朝臣中有位史学家 陆淳,就因为和李淳 忌讳而改掉了。

除了唐朝,这一现象其他朝代也有,后来明清两朝皇帝的名字都很“怪”,就是为了避免以后名字改来改去的麻烦。

第二个原因 就是有的皇帝即位后有希望对自己改观的意图。 或许是某一事件的标着,,,上述那些多是即位后改掉的,大有去陈出新之意。李淳是立为太子时改的,算是一种标志和声明吧。

还有一些野史的原因 我们已经没办法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