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伟人的足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20:54:06

杨小钢

离开位于北京景山东街的吉安所左巷8号,拐了两个弯儿,远远地就看到了钟鼓楼,我朝着它的方向走去。
来到这里,我心绪很不平静。据书载,1918年夏,毛泽东接老师杨昌济的信,8月下旬抵京,便寓于我正要寻访的鼓楼后豆腐池胡同15号,那里是北大哲学教授杨昌济的家;稍后,又与同伴任何赁屋居于我方才辞别的8号院。院内一间厢房里,一张土炕,高卧8人,谁要翻身,便会惊动左右。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毛泽东利用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的机会,寻求新知,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每月薪水仅8元,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两站路,并不远,不经意间就来到鼓楼前。沿豆腐池胡同向东走了大约百十米,就看到了路北墙上“毛主席故居”的标志。抬眼望去,院门口有株长着树疤的老树,斜阳将树影映在青灰色的墙面上,微风起处,树影婆娑,倒也别有一番韵致。80年前,这里是何等景象,已无从考证。庭院的如意门,久经风霜,门上的铜制门环和倚门的门墩儿都只剩下一个。岁月如刀斧,已然将门前青条石阶雕琢出沧桑感,那正是历史的印记。
我满怀敬意,拾阶而上,进入院子,看来东西厢房像是后建的,将天井占满;一株很粗壮的枣树,长在庭院中;眼前的3间正房,已破旧不堪,若不是用方木支撑,说不定就要倒下来。紧靠院门则是两间倒座房。北房西边有一夹道,循此向里,又是一道小院,接着便是一排后罩房子。不事雕琢,没有特色,正是故居最大的特色。
遥想当年8月下旬,暑气将尽,枣子已熟,杨先生或许便与青年毛润之坐在树下,直抒襟怀,前溯几千载畅想后百年,他们究竟谈论了什么,后人不得而知。但据毛泽东的诗文和他后来惊天动地的革命实践,不难想见其指点江山的意气,激扬文字的风采,忧国忧民的情杯,誓起民魂的豪迈,粪土权贵的气概……从长沙第一师范到北大红楼,以及这小小庭院,逐渐萌发、生长到日后成熟的毛泽东思想,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欲栽大木柱长天”,毛泽东的人格、志向、胸怀和思想的形成浸透了恩师的心血。此刻的小小庭院,在我眼里,仿佛正在悄悄长大。
斯诺的《西行漫记》里,记述了毛泽东的浪漫史,毛泽东说他是在北京见到并爱上了杨开慧的。天井中生机勃勃的枣树,或许正是他们心心相印的见证呢!
为了普济苍生,毛泽东三十年代初失去了志同道合的爱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