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雄才大略,乱世奸雄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06:58:48

这个策略最早是由曹操的谋士毛阶提出来的。毛阶在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之时即跟随他,当时曾向曹操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志.魏书.毛阶传》)曹操接受了这一建议,当汉献帝还在长安时,便多次遣使通好,以加强联系;后当献帝被杨奉、韩暹劫持到洛阳时,他便毅然决定亲率军队赶赴洛阳,把献帝抢到手,后又在董昭等人的策划下把献帝转移到自己控制的许地,并以许为都城,自己则以辅佐王室的身份,用汉王朝的名义推行其政治主张。

  由于采取了这一策略,曹操在与自己的军事对手较量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汉献帝虽然被迫东流西徙,居无定所,但他毕竟是皇室最高权力的象征,正如袁绍的谋士沮授指出的:“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曹操还利用广大士大夫阶层对于汉庭的传统感情,广泛招纳天下贤士俊杰,以扩充自己的政治势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表明曹操目光远大,在当时与曹操集团对立的其他集团中,也有人曾提出相同的主张,却没有得到采纳和贯彻。例如袁绍的谋士沮授在汉献帝流亡期间就曾向其建议,应当迅速决策把这个宝贝天子抢到手,但袁绍却只想到若逢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还不如自己当皇帝来得方便,因此没有听从。这种打算充分表现了袁绍目光短浅,头脑简单。

  曹操在处理同汉献帝关系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能从本集团的全局利益出发,始终坚持实行不称帝的政策。他最后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是同坚持这一政策分不开的。曹操与那些日思夜想着当皇帝的地方军阀不同,他胸有韬略,即使在权势遮天、炙手可热的情况下也能照顾全局、权衡利弊,坚持不称帝的策略。公元219年孙权袭杀关羽之后曾上书曹操,歌功颂德,劝其称帝,曹操读罢此信后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魏略》)当时文武大臣陈群、桓阶、夏侯敦等也纷纷劝曹操称帝,但他还是回答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也就是说,即使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自己也不当皇帝,而要把帝位留给儿子。

  曹操坚持不称帝,是不是真的不想当皇帝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他不当皇帝不能说明他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他之所以不称帝乃是从当时的形势出发而做出的决策——不称帝更有利于本集团的发展。当时董卓擅行废立,袁术自立为帝。袁绍私刻玉玺,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全国各地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