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而极于杜子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4:30:26
请高人详细翻译一下下面这段文字,谢谢!
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而极于杜子美。以押韵为工,始于韩退之而极于苏黄。然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岂专意于咏物哉?子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本以言妇人清夜独居愁思之切,非以咏月也,而后人咏月之句,虽极其工巧,终莫能及。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以言郊居闲 之趣,非以咏田园,而后人咏田园之句,虽极其工巧,终莫能及。故曰“言之不足,故咏叹之。咏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后人所谓含不尽之意者此也,用事押韵,何足道哉!

这个本来已经很白话了。。。打这么多字,给我再追加点分数吧。(*^__^*)

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而极于杜子美。以押韵为工,始于韩退之而极于苏黄。
白话:诗歌广用典故,开始于颜光禄而极盛于杜子美(杜甫);追求押韵工整,开始于韩愈而极盛于苏轼和黄庭坚。

然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岂专意于咏物哉?
白话:但是所谓的诗歌,是情感意向向的体现啊。情绪波动于心中而用文字体现出来,怎么会是只用来歌咏物品呢?

子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本以言妇人清夜独居愁思之切,非以咏月也,而后人咏月之句,虽极其工巧,终莫能及。
白话:曹子建的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本来是用来体现妇人清夜独居愁思之切的,不是用来歌咏月亮的,所以后人歌咏月亮的诗句,纵然极其工整巧妙,也终无能及的上的的。

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以言郊居闲 之趣,非以咏田园,而后人咏田园之句,虽极其工巧,终莫能及。
白话:陶渊明的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来是用来体现郊外独自居住的快乐的的,不是用来歌咏田园的,所以后人歌咏田园的诗句,纵然极其工整巧妙,也终无能及的伤的。

故曰“言之不足,故咏叹之。咏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后人所谓含不尽之意者此也,用事押韵,何足道哉!
白话:所以说,“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用歌唱来表达(感情);而歌唱还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感情)”后人所说的诗歌中含有表达未尽的情感,就是这个意思啊,(比较起来),诗歌中(是否)用了典故,押韵是否工整,哪里值得考校呢呢?

这段文言的意思应当是比较浅显的!!本人理解如下:
诗文广泛运用典故,开始于颜延之并在杜甫身上发挥到极致!(诗文)注重韵脚和谐,开始于韩愈并在苏轼黄庭坚身上发挥到极致。然而诗文,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情感在心中涌动酝酿表现在外面就是用语言(表达显现),怎么会局限于吟咏事物呢?曹植诗“明月照在高楼上,流动的月光正在徘徊”,本来是表现妇人在清冷之夜独居思念(夫君)的深切,并不是歌咏明月,然而后世之人吟咏明月的诗句,即使极尽它的巧思工笔,也是难以企及(曹植诗文)的成就。陶渊明“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