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与学生“习得无助”之间有何关系?要使“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说法成立,前提条件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3 22:34:38

1、 失败与学生“习得无助”之间有何关系?要使“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说法成立,前提条件是什么?
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与习得过程中的失败、挫折体验有关。不少学生的科学探究自我效能感较弱,又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成功经验较少,使得他们难以对科学探究产生较强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实际科学探究困难,对自己的科学探究潜力和实际水平评价过于消极。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这对于心理年龄还不太成熟的中学生却未必适合,因为在他们看来,任何失败都是灾难性的。因此,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应该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通过科学探究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2、 要使“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说法成立,前提条件是什么?
要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归因呢?通过下面这个归因模式我们就很清楚了。
成就行为的归因模式

积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失败——缺乏努力——内疚——相对地增强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运气—— 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
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
1、积极归因的学生无论成败,都会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等内部原因,所以能够产生积极而肯定的情感,激发自我的内在动机,从而变得更加自信;面对失败时,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我的努力或者策略应用的得当与否,进而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显示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2、消极归因的学生无论成败,都容易降低学生的成就动机。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于运气好;失败则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脑子笨。能力和智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因此他们会陷入对自身失望的状态,感到努力也没有用,进一步导致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下降,进而丧失学习兴趣。
所以,对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可以改变学生的消极归因倾向,可以使学生积极动地参与、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