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为什么要到陕西?而不到别的地方落脚.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8:51:11

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经过6次变化,最终确定在了陕北。“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根据敌我双方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全国形势的发展做出的英明选择。”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刘煜说:“在中央红军决定选择落脚陕北的决策过程中,一张报纸和一个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中央原定长征的落脚点是湘西北,后来根据形势发展,曾先后选择了创建黔北根据地、川西或者川西北根据地、川陕甘根据地。后来毛泽东等领导准备带领红一方面军主力第一、第三军团北上,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根据地,将来再向东发展。刘煜说,俄界根据地已是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选择上的第5次变化。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北上到达甘肃哈达铺后,从当地一张报纸得知陕甘两省红军和赤色游击队蓬勃发展的情况。刘煜解释说,有人说这张报纸是当时的《晋绥日报》,有人说是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有人说是包油条的报纸,有人说是中央派人专门在当地邮局找到的。“是张什么报、怎么得到的似乎没有定论,但毫无疑问,在红军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这张报纸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煜说,中央做这个决定时一个名叫贾拓夫的人也起了重要作用。曾在中共陕西省委工作的贾拓夫是陕西神木人,红军长征途中,他担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1935年9月18日,毛泽东开会研究到底是北上打通国际路线还是到别的什么地方落脚时,当时有很多主张。贾拓夫是长征中唯一来自陕北的带路先遣人员,他将刘志丹领导陕北红军开展活动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建议党中央到陕北立足。

9月20日,毛泽东根据报纸信息和贾拓夫提供的情况,决定“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9月27日,中央在甘肃省通渭县举行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改变了在俄界创建根据地的打算,决定落脚陕北。

此后,中央红军通过贾拓夫与陕北红军取得联系,并很快突破西兰大道封锁,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胜利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事实上,当时国内的局势,蒋介石的国民党虽然是名义上的全国政权,但对于西北地区的控制力相当薄弱。红军经过“长征”的逃窜,也只能往这个区域进发。与当时在陕北的红军会合才能凝聚相当规模的部队。另外,红军的战略是想将西北靠近苏联的地区都拿在手中,进可攻,退可退入苏联境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