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柳侯祠赏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9:54:56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啊!!!!!!!!!!!!!!!!!!!!!!!!!!!!!!

3句话的赏析(50字内)和全文赏析(50~100字)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复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 柳侯祠》

  著名理论学者陈剑晖说:“散文的文化本体性要求散文作家不仅要以独到的眼光对历史文化进行重新审视描绘,并在这种审视描绘中创造性地构建民族文化性格。”余秋雨正式用这种高度来度量历史和古人,体现出超强大气的美学震撼力。
  此文看似游柳侯祠,但作家的笔触更多的触击着历史与现实、触击着历代文人内心深处的苦痛。从屈原到柳宗元、刘禹锡,再到苏东坡等等,历代文人有太多不为朝廷所理解甚至戕害的典型。他们的鸿图大志在理想中破灭,面对被贬他们表现出苦闷或豁达。苦闷着渴望能有那么一天统治者的一道诏书从天而降,豁达则往往是反京无门表现出的一种倘然的心境。文人的命运往往属于后者,最终客死于荒凉凄清的异地他乡。
  文人是痛苦的,他们在当时的王朝下一事无成,即使有显赫的政绩同样也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可,但恰恰是当时不为认可的政绩推动着历史文化进程和构建着民族的文化性格,柳宗元当属此类。
  《柳侯祠》集文化散文大气恢弘的气魄,作家用精湛优美的笔墨道出了柳侯祠继前启后的深刻意义。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柳宗元式的文人书写着中国的历史。柳侯祠不仅仅是用来观赏的旅游景点。“几个少年抬起头看了一会石碑,他们读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执地怆然肃立,少年们放轻脚步,离它们而去。”这是作家留给我们青年人的思考。我们必须认识到柳侯祠对我们现代人的深刻意义。

话说,这东东还是自己动手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