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那么当时的民生到底是个什么状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0:33:34
请从,农业,商业,两方面回答。请说的详细一点,比如,当时农村的大体样貌如何?还有城镇商铺的兴荣衰败?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百役繁兴,民脂榨尽。仅建筑东都洛阳,每月役使200万人,半数以上死在工地。同时在西郊建造了一个周围100公里的大花园。从江南采得大木柱运往东都,每柱须2000人往返递送,沿途络绎不绝。西苑“堂殿楼观,穷极华丽”,大业七年至大业十年(611-614年)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战争。公元611年,隋炀帝为了发动高丽战争,大批征兵、调粮、造战船。在隋朝官吏监督之下,造船工们日夜立在水中工作,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征调的兵役,由全国各地向幽州(今河北、辽宁地区)集中,源源不断搬运粮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机械的民夫日夜不绝。许多人有去无回,“臭秽盈路”,十分凄惨。在农村,“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山东、河北一带,历来是隋统治者搜刮财赋的中心,又是进攻高丽的战争中征调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这年夏天发大水,山东地区灾情特别严重,“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处在饥寒交迫困境的贫苦农民,再也不能忍受,农民起义的烽火便首先在这里燃起。

回禀楼主,你这个问题提得虽然好,但是没人回答得了。

原因一:中国历史记载中从来没有所谓“民间”声音。

原因二:如果问你,如今中国的农业商业大体是什么状况,你怎么回答呢?

隋朝的经济制度基本继承了北周旧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以租庸调制为主体的服役制度。徵收对象是均田农民。

均田制
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三十顷。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顷,少者一顷。官署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农民、奴婢、耕牛的授田为: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丁男受永业桑田或麻田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的数量和普通人民一样。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四牛。

租调力役和庸绢进入赋税制度
隋的租调,继承北周旧制,其中租调,原来每床绢一匹、绵八两、粟三斛,后改为绢二丈。炀帝更免妇人、部曲、妇婢之课,租调徭役按丁徵收。为了确保赋役徵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隋还进行了「大所貌阅」和「输籍之法」,确定户等将依附民转为国家编户,增加赋役收入。

但隋在租调之外,把力役变成庸绢,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变化。隋开皇三年,规定力役「减十二番,令岁役功不过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