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怎样理解“忠”和“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5:48:08

我先说一下“忠”:
我认为所谓“忠”就是对内心信念的一种坚持。当今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区别在于什么?
是科学的发展?是文明的进步?......
我想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只是上一时刻的我们,我们的大脑这配的只有现在的我们,而我们的未来靠的是什么?依我看来是梦想。
所以,我认为“忠”只是忠于我们的梦想。也就是说,我们所忠的只是未来,而且我想古往今来“忠”都是这个意思。
过去发生过有多少“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举,有多少“还有后来人”的豪言。有些人为了尽忠甘愿一死,有些人为了尽忠忍辱负重。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尽了忠,但!是什么使他们如此牺牲,不难理解就是对自己理想的坚持吧。

我再来说说“孝”
我认为“孝”的精髓在于敬仰,理解,融合。我也认为“孝”的内涵也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至少不会过多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年轻人传统文化的教育虽然大不如前,但这个“孝”字作为文化中的瑰宝,无论谁耳濡目染了几十年都会有所感悟。
古代有以“孝”治天下。现在的法律中对于赡养亲人的条文也很容易找到。我想对于现代人来说,“孝”不单单是赡养这么简单了,应该还有一份理解。年轻人试着去理解长辈,而不是一味的培养个性,追求自己。
中国的开放使自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以发展为代价的不光只有环境的破坏,矛盾的增加,也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代沟。想一想,现在的80后90后,时代以10年进行了划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有了划分就有了差别,有了差别就有了分歧,有了分歧就有了矛盾,有了矛盾就有了隔阂。
对于现代社会的“孝”,不只是要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安慰,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融合。

纪元1645年,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徐州、亳州、盱眙,并乘势下淮安,夺泗州,渡淮河。四月十九日,明将许定国引多铎师至扬州,扬州被清国水陆各路重围。守将史可法统率军民,坚守弧城,同时,向弘光小皇帝求援,弘光不应,扬城告急,四月二十一日,明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出降,形势更为危急。史可法等坚守至四月二十五日,终因弹尽粮绝,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刎不果而被俘。